1.航母发展史

2.有第十大行星吗?

3.圣塔巴巴拉的天气

4.世界上有哪些国家或城市是属于地中海气候的,要典

5.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主要在什么时候出现?对我国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6.地中海气候简介及详细资料

美国圣迭戈一周天气_美国圣迭戈最新疫情

冬天正是晒太阳的时候,冬季温度非常寒冷,阴冷的天气居多,出太阳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出门晒晒太阳,冬季的紫外线不是很强,是比较适合晒太阳的,不过晒太阳的时候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那么怎样正确的晒太阳?晒太阳的好处有哪些呢?

1、怎么正确的晒太阳

1、晒太阳时,隔着玻璃是达不到效果的,最好是在户外,使皮肤暴露在阳光下,让肌肤与太阳直接接触,才是正确的做法,与此同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在强光下看书、手机等

2、晒太阳的时间也是很关键的,一般来说早上的6点到10点和下午的4点到5点是晒太阳的最好时间,因为在这段时间里红外线强,紫外线偏弱,对我们的皮肤的损害比较弱,夏季的时候4点到5点可能还是比较热,可以适当的往后延。

3、晒太阳的时候要多晒背部、手脚和腿,晒手脚和腿可以增加钙的吸收,让自己的骨骼更加健壮,晒后背可以驱除寒气

4、每天晒太阳的时间15分钟即可,不宜过长,在紫外线强的情况下,尽量少待,以免对自己的皮肤造成损伤

5、对于不同人群,晒太阳有不同的讲究,首先,对于孕妇来讲,因为也要增强小宝宝钙的吸收,所以在夏季的时候每天晒太阳不少于半小时,在冬天的时候每天不少于1小时,这样才能使得孕妇和宝宝都能等到足够的钙;对于孩子,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长个子的阶段,更应该注意每天都要晒太阳;老人也是缺钙的重点,所以每天晒太阳也是必要的

6、晒太阳前应避免吃些光敏物,例如:灰菜、芹菜、菠菜、小等,除此之外,某些中药,如:白芷等也含有光敏性物质;晒过太阳后,要多补充水份,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C,防止黑色素的形成

2、晒太阳的好处

(1)降低卵巢癌风险

美国圣迭戈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生活在较低纬度的女性和高纬度者相比,卵巢癌发病的危险较低,因为前者接受日光照射的时间长,摄入维生素D的含量高,比后者更利于防癌。

(2)减少多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视觉障碍、肌肉无力等,甚至是残疾等严重问题。研究发现,在高纬度光照少的地区,人们患多发性硬化症的几率要高于生活在赤道附近居民。2014年的一项研究也发现,改善维生素D缺乏能够减缓多发性硬化症的病情,并减少相关脑损伤。

(3)降低胰腺癌风险

胰腺癌是世界第十二大常见癌症,也是第七大致命疾病。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研究发现,该疾病在光照最少的国家中发病率最高。负责此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指出,如果生活在高纬度地区,或者经常阴天的地区,人们很难靠晒太阳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这会导致该地区居民患胰腺癌的几率高于此疾病的平均发病率。

(4)延长寿命

从1980年起,丹麦科研人员对440万丹麦人进行了长达26年的研究发现,多晒太阳能延长寿命。瑞典也有研究发现,与夏日接受日光浴的女性相比,不晒太阳的女性死亡率高两倍。丹麦癌症研究所认为,常晒太阳的人比总呆在家里或办公室的人,更常去户外运动,这也是晒太阳有益健康的重要原因。

(5)有利于降血压

一般来说,高血压容易发生在冬季以及远离赤道的地区,对此,2014年《皮肤病学研究》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给出了可能的解释:暴露在阳光下会让皮肤中的一氧化氮被血液吸收,从而帮助降低血压。参与该研究的英国华威大学认为,这一研究使得晒太阳的益处超出了有益补充维生素D的范畴。

(6)改善心情

美国纽约大学兰贡医学中心指出,阳光可以激发大脑释放“快乐激素”血清素,所以晒晒太阳有助于改善心情,释放压力。不少人一到冬天和阴雨天就易失眠、胸闷、烦躁,这跟日照时间的减少有一定关系。据调查,纬度高的国家比纬度低的国家居民患抑郁症的可能性高很多,比如,芬兰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20%。

(7)降低关节炎风险

发表于《风湿病年鉴》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光照最充足的夏威夷和亚利桑那州,女性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几率比在光照最少的阿拉斯加州和俄勒冈州低21%。不过有趣的是,这一结果仅在老年女性身上表现明显。研究人员分析指出,这可能是因为年轻女性更注意防晒或晒太阳的机会相对较少。

(8)有助保护血管

《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维生素D含量低的人群罹患心脏病、心力衰竭和中风的风险更高。多项研究也证实,在紫外线比较缺乏的冬季,患心肌梗死的病人会明显增多。研究还发现,维生素D缺乏越严重,心脏病发病率越高。

(9)降低乳腺癌风险

一项发表于《环境与健康展望》杂志的报道称,接触阳光可能会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连续10年每天至少从事1小时户外活动的女性比每天少于1小时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低。

3、晒太阳的禁忌

1、晒太阳前不宜吃芥菜、雪菜、莴苣、螺、虾、蟹、蚌等光敏性食物,以免引起光敏疹或日光性皮炎。晒后还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可以抑制黑色素的生成。

2、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因为玻璃能够吸收发挥作用的紫外线,所以隔着玻璃晒太阳实际上没什么作用,应该走出去,在空气新鲜阳光明媚的地方活动会更好。

3、晒太阳的时间不用太久,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或者晒会儿太阳又到树下凉会儿再晒,特别注意太阳光线猛烈的时候不要晒伤皮肤。

4、晒太阳时,阳光要与皮肤直接接触,皮肤可自己合成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最好在上午10点左右和下午4点左右,寒冷的冬季可11-12点左右。

5、多晒手脚、腿和背部,怕脸晒黑的人可以伸出手脚直晒,也可以晒后背,不论身体哪部分皮肤,只要太阳能直接晒着就可起到同样作用。

4、晒太阳头晕怎么办

(1)回室内休息

晒太阳有头晕的感觉时,要立即回到阴凉的室内休息,防止新陈代谢过于旺盛,身体消耗太大而头晕头痛。

(2)补充水分

晒太阳后由于体温身高,会大量出汗,此时需要多多补充水分,防止水分过渡流失。如果出汗特别多,最好能补充温热的淡盐水,这样还能补充钠、钾,防止电解质失衡。

(3)喝藿香正气水

如果是中暑了,症状比较严重,最好去医院根据医生的指导服用藿香正气水,或者其他治疗中暑的药物。

5、怎么防止出现头晕

1、不长时间暴晒。

暴晒既伤皮肤,又容易引起中暑,一般建议夏季晒天阳不超过15分钟,冬季不超过30分钟。

2、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晒太阳。

正午是紫外线最强的时候,此时晒太阳最容易引起中暑。一般是建议选择早上8:00—10:00晒太阳。

3、晒前补水。

晒太阳前既需要给皮肤补水,涂抹保湿护肤品,又要给身体补水。

航母发展史

全州夏季干旱,多阳光,冬季多雨。受地理条件影响,气候相差悬殊。夏天,东南部科罗拉多沙漠的温度达54℃,接近地球上最高温度;冬季内华达山巅如北极般寒冷。

但是,太平洋沿岸的温度一般不超过32℃,也不低于0℃。洛杉矶和旧金山的平均温度分别为18℃和14℃。西北部降水量为4420毫米,东南部科罗拉多沙漠的降水量为50~75毫米,中央谷地年降水量介于200~500毫米间。

扩展资料

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农业最发达的州。农业用地占全州30%。主要为灌溉农业。农牧产品多达几百种。甘蔗、蔬菜、水果产量居全国突出地位,棉花产量第二;稻米产量第二;为全国重要的牛奶、蛋、肉产区;中央谷地是最富庶的农业地带。

林业发达,为全国三大木材生产州之一。渔业产值全国第一,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及圣佩德罗为重要渔港。

制造业发达,部门齐全,产品种类繁多,产值及就业人数均居全国第一。主要有航天、电子等新兴部门及炼油、石化、、食品加工、造纸、印刷业等。矿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占总产值的2/3。

百度百科-加利福尼亚州

有第十大行星吗?

美国航母

航空母舰是一种离奇的庞然大物,它具有最强大的威力,但又不堪一击。过去,它曾驰骋疆场,风靡一时。1940 年以前,航空母舰还被海军里的许多人看作是附属于战列舰的舰只,然而仅仅过了 5 年,它就取而代之,淘汰了战列舰。如今 60 多年过去了,人们对航空母舰的前途众说纷纷,有许多人认为,这种庞然大物注定要衰亡。

常常有人说,战列舰耗资太大。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最末一代航空母舰,耗资同样惊人,配备的舰员更多。现在,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造价平均大约 40 亿美元,舰员超过 6,000 人。

回答上述种种疑问决非三言两语,这困于一个简单事实:不论是最原始还是最先进的航空母舰都具有双重用途,即能使人们同时征服海洋和天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 2/3,在人类试图控制海洋时,具有有效控制海洋手段的人们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同样,征服天空的权力,是属于那些实力强大的人。但是,大海是难以驾驭的,它浩瀚无垠,早期的飞机无法跨越。还有,即使在今天,超音速远程飞机一旦离开陆地,在海上进行任何距离的飞行,也会遇到麻烦。天空是没有界限的,但地球上的海空却是许多岸基航空部队无法逾越的一道屏障,这种情形还要继续下去。

初期航空母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它使人们很快认识到了航空母舰的潜在价值。1908 年,美国海军曾准备让一架飞机从一艘战列舰上起飞,由于它没有购买任何飞机,结果两年来一事无成。倒是一篇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航行在汉堡-美国航线上的一艘德国邮船准备让一架携带邮件的飞机从它的前甲板平台起飞,来加快向纽约投递邮件。这是在空中发生战争的第一个信号。人们当即怀疑,德国军事当局以邮政为掩护,正在试验一项攻击美国的新技术。这篇报道,使不久前负责与飞行事务保持联系的海军物资局局长助理华盛顿·欧文·钱伯斯海军上校受益不浅。他迅速获准负责飞机在军舰上起飞的试验,并于 1910 年 1 月 9 日,在新型巡洋舰“伯明翰”号的前甲板上安装了一个起飞平台。

华盛顿·欧文·钱伯斯海军上校

钱伯斯物色飞行员比物色军舰还难。但是,在探询了包括威尔伯·莱特在内的好几位飞行家后,他遇到了与另一位大名鼎鼎的飞行先驱格伦·柯蒂斯一道工作的表演飞行员尤金·B·伊利。伊利表示愿意为海军干这件事。为了敲打一下美国海军,《世界报》决定支持另一位柯蒂斯飞行员 J·麦克迪从航行在汉堡-美国航线上“宾夕法尼亚”号邮船上起飞的尝试,这就增加了这一的戏剧性。麦克迪在 11 月 12 日试飞,但他起动引擎时,螺旋桨打到加油用的一个油壶,破坏了桨叶。

在这一竞争的推动下,诺福克海军船厂第二天(星期天)大干了一整天,在“伯明翰”号的前甲板上方装了起飞平台。这是一个长 25.3 米、宽 7.3 米的木质跑道,从巡洋舰的舰桥开始平缓地向前甲板倾斜。11 月 14 月晨,伊利的柯蒂斯推进式双翼机被吊上军舰,飞机经过改装,装了两个气囊,以便失去高度撞到水面时减少飞机的冲力。

“伯明翰”号按时驶出汉普顿水道,进入切萨皮克湾,沿途有 4 艘驱逐舰在固定地点为它保驾,下午 3 时左右,天气好转,可以进行试飞。当巡洋舰平稳地以 10 节航速耕波犁浪时,伊利发动了他的 50 马力引擎,开始从跑道上下滑。双翼机离开跑道,眼看着它一个劲地往下跌,机轮、气囊和螺旋桨的叶梢碰到了水面,观看这次起飞的人都为伊利捏把冷汗。但是,尽管螺旋桨受了些损伤,它仍然在旋转,使飞机开始爬高。飞机离开了军舰,渐渐消失在蒙蒙细雨中。世界上飞机第一次从军舰上起飞获得了成功。

1910 年 11 月 14 月,伊利从“伯明翰”号起飞

天空灰沉沉的,伊利很快无影无踪。他在离军舰大约 2.5 海里的地方安全降落。这件事立刻轰动了美国海军。钱伯斯提出,所有的巡洋舰都应装上这种平台。同时,还有人提出了把起飞平台装在战列舰炮塔上面的设想,以及一些奇特的见解。的是,这股热情没有就此完结,“伯明翰”号试飞的主要结果是,美国海军在 12 月里选派了第一个飞行学员西奥多·G·埃利森海军上尉,去接受格伦·柯蒂斯的训练。

下一步更加雄心勃勃。钱伯斯获准让尤金·伊利在重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上降落。这次飞行难度更大,对军舰本身也有相当危险。在巡洋舰舰尾上方安装了一长近 30 米、宽 9.6 米的平合,平台从主桅底部开始一直伸向舰尾之外,外伸板是倾斜的。这次飞行做了这样的安排:伊利在军舰航行时降落,以便能利用逆风的风速,比较容易地控制飞机。他的飞机没有制动装置,舰上的降落阻拦装置也很原始,是由 22 根两端系有沙袋的拦阻索组成的。

1911 年 1 月 18 日这天,旧金山湾的天气不好。更糟糕的是,“宾夕法尼亚”号舰长认为该舰所处的水域太小,无法进行机动,于是决定抛锚,让舰尾迎风。对任何飞行员来说,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样的配合实在是糟糕造项。也许伊利对这种情况下难以克服的危险全然无知,他驾驶飞机飞向“宾夕法尼亚”号,降低高度冲向舰尾。当飞机贴近平台的倾斜尾板时,他拉起飞机,然后关闭引擎。由于飞机的冲力和顺风,轮架下面的挂钩只挂住了后 11 根拦阻索,飞机在距平台前端 9 米的地方停了下来。

1911 年 1 月 18 日,伊利降落在“宾夕法尼亚”号

尤金·伊利的成功标志着海军航空兵襁褓阶段的开始。不过,当时对此寄以厚望,条件并不成熟。伊利是一位娴熟的表演飞行员,一个专门拍危险镜头的杂技演员,所以才敢冒生命危险在舰上降落。仅就这一点而言,美国海军要有足够的飞行员和飞机随时完成飞行任务,尚需有待时日。此外飞机本身还处在早期开发阶段,既没有跟地面进行通讯的设备,也没有装备比手榴弹杀伤力更大的武器。上述情况,对于人们了解为什么抛弃能够在甲板上降落的陆上飞机,转而研制水上飞机,不无益处。水上飞机是机翼装有浮筒的专门设计的一种飞机,或者在机轮旁边装有气囊,能够浮在水面的陆上飞机。象伊利那样,水上飞机从坡道上起飞,可以在母舰附近水面降落,然后用吊杆吊到甲板上。1911 年 2 月,格伦·柯蒂斯在圣迭戈港进行了这一试验,军舰仍然是“宾夕法尼亚”号。

为了继续进行飞行试验,美国国会在一个月以后给海军拨款 2 万 5 千美元。正如钱伯斯海军上校所说的那样,不到一年时间就取得了几项惊人的进展:从飞机上可以照相;飞机能一气飞行好几个小时;中等风浪的情况下可以把飞机吊到舰上。不久,第二名海军军官约翰·罗杰斯海军上尉被送到莱特兄弟那里受训。海军购买了两架柯蒂斯式 A-1 型飞机和一架莱特式飞机。1911 年 7 月,飞机进行了第一次试飞。

挫折也随之而来。1911 年底,尤金·伊利功成名就才几个月,便在一次事故中丧生了。除了一封感谢信外,对于伊利的飞行,美国海军没有给予任何报酬,只有一家私人基金会为他支付了 500 美金,这么是个绝妙的讽刺。25 年后美国国会给他追授一枚飞行十字勋章承认了他对美国海军航空兵事业的贡献。

1914 年 4 月,当美国和墨西哥再次发生纠纷的时候,美国海军有 12 架水上飞机。为了显露新式空中武器,其中 6 架被派到维拉克鲁斯进行侦察。它们由“密西西比”号战列舰搭载,出色地为登陆部队完成了侦察任务。但一位飞行员在他的飞机水平尾翼带着一弹孔返回时,新间界竟把这件事报道成“第一次空战”,这未免有些滑稽。

第一个原始的弹射器,是 1911 年由西奥多·埃利森海军上尉在纽约哈蒙德港格伦·柯蒂斯工厂里制造的。那只是一个由 3 根下斜的绳索和一块砝码组成的加速器。负责海军飞行的钱伯斯海军上校看到这种设计有缺陷,于是不屈不挠地改进自己的弹射装置。他的装置使用压缩空气,很象一个鱼雷发射管,把飞机推出军舰的甲板。1912 年 6 月,这个装置造好,安装在安纳波利斯的桑提码头上。这一年的 11 月 12 日,埃利森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弹射起飞。此后继续进行试验,1915 年 10 月,在“北卡来罗纳”号装甲巡洋舰的后甲板装了一部弹射器的试验样机。1915 年 11 月 5 日,它弹射起飞了一架柯蒂斯 AB-3 式飞机,飞行员亨利· C·马斯丁海军少校。1917 年初,“西雅图”号和“亨廷登”号装甲巡洋舰上装上了这样的弹射器,在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弹射器使被拆掉,原因是它们影响军舰为船只护航。

1915 年 11 月 5 日,马斯丁驾机作首次弹射起飞

1920 年 7 月,美国海军提出了 3 年内建造 4 艘航空母舰的。一年后,又提出至少要优先建造 3 艘。这一步走得太快了。美国海军雄心勃勃的,受到国会人为的财政紧张的影响。很难说国会的财力已经枯竭,自从凡尔塞和会以后,世界政治舞台的活动趋于缓和,国会不愿拨出大笔钱重整军备。海军部全体委员希望在 1929 年财政年度中,批准建造一艘能搭载 24 架飞机的大型航空母舰。这艘航空母舰的设计,是 1918 年 8 月古多尔(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的设计师)所作的研究方案,舰长 240 米,排水量 22,000 吨。1918 年 10 月,又对这个方案进行了修改,航速 35 节、排水量 24,000 吨,配备 10 门 152 毫米火炮。1919 年 3 月,海军部全体委员会决定增加 4 门 203 毫米炮和 6 门 152 毫米炮,4 个鱼雷发射管,和 4 门 102 毫米高炮。这样的火力配备表明,它是一艘大型军舰,可节省修造局修改 34,800 吨战列巡洋舰原有设计的时间。后来,这几艘战列巡洋舰改装成了 4,3000 吨的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

设计别出心裁,有两个岛式上层建筑,一左一右。舰首和舰尾配有 203 毫米炮。132 毫米炮配置在两舷舷侧,在舰尾飞行甲板端部下面配置双联装 152 毫米炮。每个岛式上层建筑都有一个象战列舰那样的很大的笼式桅。据计算,正常排水量刚刚超过 29,000 吨,航速 35 节,主机功率 14 万马力。

可是,国会寸步不让,拒绝在 1920 年、1921 年财政年度批准建造任何航空母舰。用于建造普通船只的经费被压缩到 1916 年的水平,对于试制耗费钱财的“新玩意儿”,更是无从谈起。要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进行试验,同意把一艘大型舰队煤船“木星”号改装成航空母舰。该船是 7 年前建造的两艘煤船之一,排水量 5,500 吨,航速 15 节;它的姊妹船在 1918 年的一次事故中沉没。现在,由于舰队大多数战列舰已经烧油,或改成烧油,“木星”号成了一个累赘。它是美国海军第一艘用汽轮机-电动机动力装置的大型船只。1917 年,它曾把第一批海军飞行员送到英国。

CV 1“兰利”号

海军全体委员会不乐于改装这艘船,把这次改装仅仅看做权宜之计,总比没有航空母舰好。不久,它的名字改为“兰利”号,以纪念先驱塞缪尔·皮尔庞特·兰利;代号为航空母舰 1 号,或CV 1。“兰利”号虽说长度不够(全长只有 150 米),航速也低,但也不无优点:船舱深,可为飞机和修理车间提供宽大的库房;所需舰员少。1920 年 3 月,它进了诺福克海军船厂,进行为期两年的改装。改装期间,拆除了上层建筑和装卸吊杆,重新布置舱室,装了一个长 162.8 米、宽 19.5 米的木质飞行甲板。

“兰利”号的 6 个大舱全部进行了改装,首舱改成航空汽油舱,紧靠首舱的两个大舱改成两个机库。两个机库总共容纳飞机 56 架。在飞行甲板下面,在贯通首尾的轨道上有两台移动式 3 吨吊车,可以把飞机从机库用到升降机上,再由升降机提到飞行甲板。这里用“机库”一词不太贴切,因为它没有机库通常用的机库甲板,只有 4 个库房,飞机得用吊车放到库里。在两舷中部,各有一部吊车吊放水上飞机。飞行甲板和库之间有一片很大的空间,用来进行飞机机务的有关作业。

“兰利”号最初完工时,有点象日本的“凤翔”号,在左舷侧装了一个铰链式烟囱,在飞行作业时可以放倒,后来又装了一烟囱。驾驶台位于飞行甲板右舷舰首下部,两个伸缩桅在飞行作业时可以放低到同飞行甲板一样平。虽然这艘军舰其貌不扬,象一辆蓬马车,但在 1922 年 3 月服役后,飞行员们都喜欢它。该舰安装了直通飞行甲板,可载飞机 20 余架,主要用来为战列舰进行空中掩护和进行海上侦察之用。从此,世界海军系列中有了航空母舰。

二次大战初期,美国官方对轴心国军事力量的增长,依然奉行不介入政策。1938 年 5 月,国会通过了海军扩建方案。根据这项法案,允许建造 4 万吨级的航空母舰。但是,美国海军批准建造的航空母舰仍为 2 万 7 千吨,总吨位限制在 17 万 5 千吨。美国海军部全体委员会为了抢时间,决定建造约克城级同型舰,一方面继续进行新级航空母舰的设计。这艘舰就是“大黄蜂”号,是在“企业”号服役 5 天后批准建造的。它于 1939 年 9 月动工。抢时间建造“大黄蜂”号是明智的,这不仅为对日作战及时提供了另一艘快速航空母舰,也使修造局有时间来准备新设计,把航空母舰的建造技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CV8 大黄蜂号

美国海军最终决定建造大型航空母舰。这一决定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比起 30 年代所做的任何其它决定的影响都大。海军部全体委员会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载机量,还要求速度快,防护性好。结果,新型航空母舰的设计,排水量从 CV9A 的 20,400 吨一下提高到 CVI9E、CVI9F 的 25,000 吨和 26,000 吨。CV9 的最终设计为 27,100 吨。1940 年夏天,国会通过了《舰队扩大百分之十法案》和《两洋海军法案》,废除了以前的法定限制。前一个法案批准建造 3 艘 27,100 吨级航空母舰,后一个法案批准追加建造 8 艘。根据这项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成了最终打垮日本的有力武器,虽说它们在两年之后才竣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母舰的突击能力是作为袭击港湾基地中的作战舰艇而显示出来的。在太平洋海区,明显的战例就是珍珠港。1941 年,日本为了钳制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以便取得战区制海权,保障日本军队能争取时间顺利地侵入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和荷属东印度的东部,就决定袭击珍珠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海军大将亲自拟定作战。由南云忠一海军中将指挥的这支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由 20 艘舰只组成(其中航空母舰 6 艘),有舰载机 360 架,于同年 12 月 7 日檀香山时间 7 时 49 分袭击了珍珠港。日海军舰载机分两个波次对珍珠港进行约两个小时的轰炸,共击沉舰艇 8 艘(战列舰和巡洋舰各 4 艘),击伤舰艇 11 艘,另外击沉油船一艘,击毁各种飞机 464 架。自己仅损失飞机 29 架。由于日本人得到的情报不够准确,“企业”号和“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没有在珍珠港遭劫。再者,日本人在作战中忽略了两个关键打击目标即工厂和油库。这样,美军受创舰只可以修理,防御设施可以重建。

珍珠港是美国航空母舰作战史上的里程碑。战列舰部队已经不存在,不可能用战列舰战术了;唯一选择的是,用纯粹的航空母舰战术来进攻日本人。此后,美国海军尽管没有正式颁发文件,实际却已经放弃用战列舰来作为舰队主力,改而组编航空母舰特混舰队,重视已有相当经验的海军航空兵。

在二次大战中,航空母舰的突击能力更显示在航空母舰编队的相互之间的对抗上。主要战斗行动都是在双方航空母舰编队之间进行的海战,那就是珊瑚海海战以及随后爆发的使太平洋战局发生转折的中途岛海战。1942 年 5 月 7-8 日,美日双方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在澳大利亚东北面的珊瑚海上,进行了仅仅是航空母舰之间的一场海上战斗。7 日上午,日海军舰载机在搜索过程中,把美军的“涅骚”号油船和“西姆斯”号驱逐舰误认为是包括一艘航空母舰的特混编队。于是从“瑞鹤”号和“翔鹤”号上立即起飞轰炸机、鱼雷机和战斗机 78 架的全部攻击兵力。可是,随后的舰载侦察机的搜索报告证实了最初的情报有误,但此时要改变攻击目标已经来不及了。其结果是虽然炸沉了“涅骚”号油船和“西姆斯”号驱逐舰,但却错过了对美航空母舰攻击的战机。就在上午 11 时许,美方舰载机发现了日近距离掩护编队中的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号,于是“约克城”号和“列克星敦”号起飞了近百架飞机,他们突破“祥凤”号的“中岛”型歼击机的拦截,对“祥凤”号实施了攻击,顷刻间,使它命中 13 枚和 8 条鱼雷,从舰首到舰尾燃起大火,15 分钟后就沉没了。

第 2 天上午,美舰载侦察机中队于 8 时 22 分在离其航空母舰 190 多海里处发现日本的航空母舰编队,两分钟后,“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截获到日本侦察机发出的搜索到美方航空母舰编队的无线电报,日美双方几乎是同时侦察到对方。于是历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舰之间的海战开始了。日、美双方都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各自出动航空母舰上的全部攻击兵力,日方起飞了鱼雷机和轰炸机共 70 架,美方起飞了鱼雷机和轰炸机共 67 架,并起飞了 15 架歼击机进行空中掩护。美舰载机不是在距目标 20 海里的接近路上就是在对方航空母舰上空遭到猛烈的拦截,展开了激烈的空中交手战。10 时 57 分,“列克星敦”号对“翔鹤”号进行攻击,一分钟后“约克城”号也对其发起攻击,该舰直接命中 3 枚而受伤。“瑞鹤”号见美方飞机来势很猛,就驶入临近的暴风雨区以摆脱攻击。另一方面,11 时 20 分,日本鱼雷机和轰炸机几乎是同时地从“列克星敦”号两舷进行攻击。“列克星敦”号中了 5 枚,左航又中了两条鱼雷,3 颗近弹所掀起的水柱淹没了飞行甲板,整个攻击只持续了 9 分钟。舰上损管队很快扑灭了火源,并抽掉水柜中的水,以消除鱼雷爆炸所产生的产倾斜,使该舰又可全速航行。正当舰上回收飞机,进行加油、补充,准备再战之际,于 12 时 47 分“列克星敦”号舰底突然发生剧烈爆炸,飞行甲板的升降口随即冒出浓烟。这是航空油舱被鱼雷击中后,舱内的汽油流进邻近舱室,汽油挥发逐渐聚集在一起而引发剧烈爆炸,最后于傍晚时沉没。在“列克星敦”号遭到攻击的同时,“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也受到日本鱼雷和轰炸机的攻击,但该舰顺利地规避了鱼雷,只中了一颗重磅。穿透飞行甲板,在下面的储藏室内爆炸了,除有 37 人死亡外,没有造成其它损伤。第一波飞机攻击后,双方航空母舰都后撤,脱离接触。当日方再想进行第二波攻击扩大战果时,但为时已晚而失去战机。

列克星敦号的最后一幕

珊瑚海海战中,日方总共损失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号、驱逐舰一股和 3 艘小艇,航空母舰”翔鹤”号受伤;未能实现侵占莫尔兹比港,使其从海上扩大南部占领区的企图受挫;美方损失总计有: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油船“涅骚”号和驱逐舰“西姆斯”号沉没,航空母舰“约克城”号受伤。“约克城”号返

回珍珠港后,经过两昼夜的抢修,就又能出海执行战斗任务了。珊瑚海海战标志郎本海军航空兵作战达到了顶峰,这是日本人在整整 5 个月以前偷袭珍珠港开始的一连串胜利中的最后一次胜利。而美军则在战略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中途岛海战是继珊瑚海战役后,日、美双方航空母舰进行的一次大决战。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的头 5 个月里,日军夺取了马来亚、缅甸、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主要岛屿、新几内亚的一部、新不列颠和所罗门群岛以及香港等地。至此日本为了夺取油源和橡胶等丰富的战略自然的第一阶段的战略行动就告完成。但是,山本海军大将以及整个日本海军都认为,他们的首要使命是歼灭美国的航空母舰。山本认为,中途岛这个弹丸之地是整个作战的关键。日本人一旦控制了中途岛,就等于在以珍珠港为顶点,以美国西海岸为底边的美国防御三角区上插进一个楔子。山本认为,这一行动肯定会诱使美国人出击,来保卫中途岛。迄今为止,虽然美国航空母舰取得的战果甚微,但很明显,如果不干掉他们,接踵而来的只能是灾难。

进攻中途岛的日海军联合舰队由山本海军大将指挥,辖有三个舰队、一个进击部队和两个驻岛部队。主力部队由山本亲自指挥,进击部队(4 艘航空母舰组成的特混部队)由南云中将指挥,入侵部队由近藤中将指挥,北方部队由细川中将指挥。驻岛部队中有挺进部队。另有岸基航空部队,在威克岛驻有战斗机 36 架、轰炸机 10 架和 6 架;在夸贾林岛驻有战斗机和鱼雷机各 72 架。美军由于获得日军的电报密码,早已得知日军的企图。防守中途岛的部队统由美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指挥,辖有两个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和一个驻岛部队。第 16 特混舰队由斯普鲁思斯海军少将指挥,第 17 特混舰队由弗莱彻海军少将指挥,这两支特混舰队在海上统一行动时,则由弗莱彻负责指挥。另有潜艇 25 艘在中途岛西面的海上通路上布好了阵位。从双方参战的兵力来看,日军校比美军拥有绝对的优势。

1942 年 5 月 26 日到 29 日,日海军联合舰队兵分三路从本洲北部的大凑港、本洲广岛湾的柱岛锚地和塞班岛。关岛出发。赴中途岛的战斗部队大都从技岛锚地出航,舰艇行动非常隐蔽,无线电保持静默,以企图在战术上能够做到出其不意,使美方舰队待中途岛遭到袭击后才能做出反映,从而达到吸引美太平洋舰队驶出珍珠港后,逼其在不利的情况下进行决战,而一举将其摧毁。

6 月 3 日 8 时,日本主力部队航行到中途岛西北约 900 海里处,主力部队中的警卫部队离开主力部队向阿留申群岛方向行驶,以掩护进攻该岛的战斗。9 时,由田中少将指挥的 12 艘两栖登陆部队的运输舰及其护卫舰艇已前出到中途岛西南 500 海里处,即被美海军巡逻机发现。6 月 4 日晨,日海军进击部队就要向中途岛进行空袭时,南云中将与其参谋人员还不知道他们的运输舰群已于昨日被美军发现并遭到了攻击。4 时 30 分,从进击部队的 4 艘航空母舰上共同组成的第一攻击波共 108 架飞机开始起飞,15 分钟后就起飞完毕。在 6 时 45 分距中途岛不到 30 海里处,遭到美

方飞机拦截,第一攻击波飞机起飞后,4 艘航空母舰上紧接着都忙于准备第二攻击波的飞机,以便用来进攻美特混编队。由于中途岛上的飞机都已升空,地面部队也都处于临战状态,使日方空袭未能见效。第一攻击波便在返航之际发出电报,除报告情况外,并建议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攻击。7 时 15 分,南云见到电报后,就下令第二攻击被准备向中途岛攻击。这样,“赤诚”号和“加贺”号上鱼雷机就得卸去鱼雷改装。于是,已经在甲板上的鱼雷机又被回收到机库。正当人们紧张地进行卸鱼雷装之际,进击部队的搜索机在中途岛方位 10? 距离 240 海里处,发现美方 10 艘军舰,航向 150?,航速 20 节,此时是 7 时 28 分。在 8 时 20 分搜索机又进一步查明该编队中有一艘航空母舰,双方距离约为 200 海里。这时进击部队中担任掩护第二攻击波的战斗机随即升空,以加强其空中的战斗巡逻。8 时 30 分第一攻击波飞机返回,准备着舰。而早已准备就绪停在“飞龙”号和“苍龙”号飞行甲板上的 36 架轰炸机还处于待命出击的状态,不便着舰。此时南云命令先收回飞机核准备好后再出击。当各航空母舰都在整理甲板准备收回飞机之际,在“赤城”号和“加贺”号上已经很疲乏的地勤人员又把鱼雷机回收到机库去;到 9 时 18 分才将第一攻击波和第二攻击波的战斗机全部收回。最后确定在 10 时 30 分起飞 102 架飞机,对美特混舰队进行攻击。另一方面。8 时 30 分,美特混舰队中的航空母舰“企业”号、“大黄蜂”号和“约克城”号先后派出飞机攻击日本进击部队。此时双方距离 200 海里,超过鱼雷机的作战半径,但美特混舰队为了争取主动,仍冒险取超远距离的长途奔袭。当“企业”号和“大黄蜂”号的舰载机到达指定阵位时,海面上发现不了任何目标,于是各飞行中队就各自分散搜索,但大多数飞机由于没有搜索到目标只好返航。“大黄蜂”号上的第 8 鱼雷机中队的 15 架飞机,在 9 时 20 分搜索到日方的 4 艘航空母舰。此时,他们已无法获得战斗机的掩护和轰炸机的配合,只好单独向“赤诚”号发起攻击,但在接近路上遭到日方近 50 架飞机的拦截,结果全部被击毁。10 分钟后,“企业”号的第 6 鱼雷机中队的 14 架飞机,接着“约克城”号的第 3 鱼雷机中队的 12 架飞机都发现了目标。各自发起攻击,但都遭到日机的拦截,只有第 3 中队的 5 架鱼雷机最后向“飞龙”号投掷了鱼雷,但无一命中。两个中队只有 8 架飞机返回。就在 10 时 24 分,日方 4 艘航空母舰上的飞机都已发动引擎,舰只转向顶风,就在起飞攻击的关键时刻,“企业”号和“约克城”号的轰炸机中队到达目标上空。这两个中队完全出于偶然,各自选定不同的目标进行俯冲攻击,他们从 5,000 多米的高空几乎垂直地俯冲到 700 多米处进行投弹,没有遇到日方飞机的拦截。此时,日方战斗机仍在低空准备拦截对方的鱼雷机。结果“约克城”号的两枚命中“赤城”号, “企业”号飞机的 4 枚命中“加贸”号,另外 3 枚命中“苍龙”号,3 艘舰都爆炸起火,并引起附近飞机、、油箱等的连锁爆炸。最后,这 3 艘航空母舰都先后沉没了。

现在,日海军进击部队只剩下一艘“飞龙”号航空母舰,他于 10 时 40 分起飞轰炸机 18 架在 6 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发起攻击。飞行途中,他们发现返航的美方舰载机就尾随飞行,但在接近路上遭到对方战斗机的拦截,最后只剩下 8 架轰炸机于 12 时许向 “约克城”号俯冲投弹,该舰命中 3 枚,经过损管,于 14 时许又可以以 19 节航速继续航行。12 时 50 分,“飞龙”号又起飞 10 架鱼雷机,在 6 架战斗机的掩护下飞向目标,在接近路上同样遭到美方战斗

圣塔巴巴拉的天气

有,2005年07月30日新浪科技: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30日报道,天文学家在我们所在的太阳系里新发现了一颗星 体,它比冥王星还要大,并把它称为第十大行星,可是这一声明立即在天文界引起广泛争论。这颗新星的大 小不是问题,但如何准确地给行星下定义却成了问题。

众多未知行星中的一颗

自从75年前发现了冥王星后,这是首次在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中发现如此巨大的星体。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 院的迈克.布朗在29日傍晚宣布发现了这个比冥王星大的星体,巧合的是,仅仅几个小时前另有一个比冥王 星稍小的新天体也被发现,这真是让天文学家和媒体最目不暇接的一天。

最新发现的天体被临时命名为“2003 UB313”,它与太阳的距离是冥王星与太阳的距离的3倍,也就是大约 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指的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它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太阳系中最远的星 体,是“柯依伯星带”里亮度占第三位的星体。它比冥王星表面的温度低,是一个非常不适合居住的地方。

行星天文学教授布朗说:“这个新星体明显比冥王星要大。”布朗在29日傍晚美国宇航局主持召开的紧急远 程电信会议上对记者们说,这个星体呈圆形,最大可能是冥王星的两倍。他估计新发现的这颗星星的直径估 计有2100英里,是冥王星的1.5倍。

这个星体与太阳系统的主平面保持着45度的夹角,大部分其它行星的轨道都在这个主平面里。布朗说,这就 是它一直没有被发现的原因,直到现在才有人观察那个地方。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它是一个“柯依伯带” (Kuiper Belt)而不是一颗行星,库伊伯尔带是海王星以远的冰块星体区,许多天文学家也把冥王星称为一 个库伊伯尔带星体。

布朗本人过去也曾表示,冥王星太小、而且是在古怪的倾斜的轨道上运行,因此冥王星不够行星的资格。可 是今天他有了一个不同的发现。布朗在远程电信会议上说:“冥王星很长时间以来就被称为行星,整个世界 对此已经习惯了,对我来说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延伸,那就是任何比冥王星大而远的星体都是行星。”

布朗还给出了其他的理由,他说,“2003 UB313”看起来表面上覆盖着甲烷冰,这跟冥王星一样,可是其它 的大的库伊伯尔带星体上没有甲烷冰。他说:“新发现的天体在级别上非常像冥王星。”美国宇航局在一份 官方声明中称“2003 UB313”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从而对布朗的观点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认可。

5年前,布朗普与朋友打赌:在2005年1月1日之前,天文学家肯定将发现比冥王星大的星体。今年1月8日, 他们发现了“2003 UB313”。布朗说:“我的第一反应是,‘哦,就因为多出7天,我输给了那位朋友。’ ”布朗研究小组已经向国际天文联盟递交了给这颗新行星命名的建议,但在该组织作出决定之前,他们不会 对外界透露为这颗新星取的名字。

提前宣布新发现事出有因

这颗新星是天文学家在帕洛马尔天文台用萨穆尔·奥琴望远镜发现的。布朗表示,由于无论是职业观测者还 是天文业余爱好者都可以观测到这颗星星,所以它将成为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观测星体。布朗说:“在未来 六个月里,它都可以看得见,如果是凌晨的话,目前它几乎就是就在我们的头顶上,在鲸鱼座。”布朗透露 ,他是与吉米尼天文台的查德·特鲁吉洛以及耶鲁大学的戴维·拉比诺维兹于今年1月8日发现了这个星体。

在此之前,这个研究小组一直希望首先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然后再宣布发现了这颗行星,但他们不得 不将宣布的时间提前到美国当地时间29日晚上,因为他们的发现已经走漏了风声。布朗解释说:“有黑客潜 入我们的网站,他们正准备将这些数据公之于众。”

布朗与特鲁吉洛首次用48英寸的萨穆尔·奥琴望远镜拍到这颗新行星是在2003年10月31日,然而,这个星体 距离地球太遥远,直到他们在今年1月重新对数据进行分析时,才发现这颗星体的运行情况。在过去的7个月 里,他们一直在研究这颗行星,希望对它更准确地估算它的大小和运行情况。

这些科学家通过其亮度和距离推断在太阳系新发现的这颗行星的大小。它的反射情况尚不得而知,这也是科 学家估算的直径是冥王星的一到两倍的原因,但估算是以他们掌握的数据为基础。布朗表示:“即使它百分 之百地反射到达它那里的光,这颗行星的体积仍然和冥王星一样大,所以我宁愿说它可能是冥王星的一到一 倍半。我们不敢肯定它到底有多大,但我们百分之百地相信,这是迄今为止在太阳系外层空间发现的第一个 比冥王星体积大的星体。”

科学家之所以没有估算出这颗新行星的准确体积是因为受到斯皮特兹太空望远镜获得的数据的限制,这部望 远镜以红外光的形式记录星体的热度,但这无法探测到这颗新行星,所以布朗认为,它的直径应该小于冥王 星的两倍。

“行星”仍然没有准确定义

布赖恩·马斯登主管着小行星中心,专门负责收集这些天体的数据,他说,如果冥王星是一颗行星的话,那 么其它像它那样大的圆形天体都应该被称为行星。根据这个逻辑,“2003 UB313”或许也是一颗行星,但它 应该排在以前发现的许多行星之后,而不应该被称为第十大行星。马斯登对太空网说:“我不会称它是第大 颗行星的。”

华盛顿卡耐基协会的行星形成理论家艾伦·博斯却认为这一发现是天文学上的“一大步”,但博斯表示他压 根不会称这个星体是行星。他说,取而代之的说法应该是,像冥王星和其它海王星以远的小星体最好应该被 称为“柯依伯行星”。博斯在接受电话访时说:“称它们是行星对太阳系中其它大的星星是不公平的。”

关于什么样的星体才能被称为行星,天文界一直有争议。最近在国际天文学协会召开的一个工作组会议上, 博斯和其它天文学家就行星的定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博斯说,在进行了6个月的讨论后,工作组仍然 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种争论实际上5年以前就开始了,原因在于天文学家对“行星”一词从来没有给出确 切的定义。博斯说:“这一发现将很可能重新点燃什么是行星什么不是行星的激烈争论。”

下一颗行星和火星一般大

美国西南研究所的阿兰·斯蒂恩是美国宇航局向冥王星发射探测器的“新地平线”主管,他早在90年代 初便预言,象冥王星这样的行星会有1000颗之多。他还通过进行电脑模拟得出结论:象火星一般大的行星可 能躲在我们所在的太阳系的一些偏远角落,有些行星甚至可能和地球一般大。

发现第十大行星的新闻于当地时间29日晚上宣布后,斯蒂恩接受了美国宇航局太空网的独家访,他虽然没 有参与这颗行星的探测,但他表示,那些分析是有道理的,他也希望在未来几年里里发现和火星一般大小的 行星。关于新发现的“2003 UB313”,斯蒂恩表示:“这一发现相当令人满意,因为它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 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但斯蒂恩并没有将这次发现称作天文学上的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因为在此之前,天文学发现了许多这般大小 的星体,“2003 UB313”只是其中一个。比如,去年布朗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塞德娜”,它的体积大约是冥 王星的四分之三,天文学家发现的其他的星体还包括“2004 DW”和“Quaoar”等。斯蒂恩认为,太阳系的 外层空间其实有许多天文学家从未发现的星体,他说:“但现在我们拥有了看到它们的技术,但我们也只是 看到一点点皮毛而已。”(

2005年07月31日北京晨报:美国天文学家29日下午宣布,他们发现了太阳系内第十大行星,这一发现立即引 起了争议。科学家说,如果这一发现得到更多证明,那么关于太阳系的天文常识都将改写。

发现者自辩

进行这一研究的加州理工学院行星科学教授麦克·布朗当天下午通过电话向新闻界发布:“拿起你们的笔, 从今天开始改写教科书。”

他说,这颗行星位于太阳系的柯伊伯带,距离太阳约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约为1.5亿公里,相当于太 阳到地球的距离)。从亮度判断,它的直径至少相当于冥王星的1.5倍。

天文学家目前暂时将其命名为“2003-UB313”。布朗说,他已经为这颗新星拟好了名字,正等待国际天文学 联合会批准,但他拒绝透露这个名字。

通常,柯伊伯带只有小行星和彗星出没,但这颗新星的尺寸已超过冥王星,使布朗等人将其定义为太阳系中 一颗新的行星。他说:“我们有100%的信心确认,它是太阳系发现的第一个比冥王星大的天体。如果冥 王星能被接受为一颗行星,那么2003-UB313更有资格。”

科学家质疑

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对什么是行星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定义,甚至有人认为如果冥王星在今天才被发现的话, 或许也不会被定义为行星。

小行星中心1999年曾建议在保留冥王星太阳系主要行星地位的同时,也给予它一个“柯伊伯带星体”的称呼 。此建议最终被取消,原因是有部分人提出抗议,称这是一种“降级”。

中心副主任加雷思·威廉斯说,他坚持要求冥王星同时拥有两个称呼,并且认为“2003-UB313”这个星体不 应该列入主要行星的名单中,要“永久地把它当作是小行星”。

而作为冥王星行星地位的支持者,美国行星科技研究所主任马克·赛克斯则称,应该把“2003-UB313”定义 为行星。他开始考虑该星体是否有大气层,是怎么样的地质变化才形成了现在这种明亮的表面。 新华社记 者 陈勇

世界上有哪些国家或城市是属于地中海气候的,要典

圣塔芭芭拉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州中南部风光绮丽的海岸线上,宜人的西岸气候(属地中海气候类型,夏季凉爽干燥,冬季温暖湿润,天空晴朗,阳光充足)更为这里增添了吸引人的魅力。

毫不夸张地说,圣塔芭芭拉是美国的“地中海风光圣地”。晴朗的天空,洁净的空气,金色的沙滩,碧蓝的海水,婆娑的树影,油绿的草地,白色的房子,红色的瓦顶,优雅的教堂、茂密的植物园,美丽而又宁静。这里是休闲、度、旅游者的天堂,人们或牵手漫步,或依偎低喃,或品饮闲聊,或懒卧酣憩,或沙滩击水,或运动挥汗,或骑马奔驰,或路边草地聚餐,适得其所,各得其乐,一幅经典加州休闲生活方式(A California Casual Lifestyle)的风景画卷。

但是,仅仅美丽的风光和宜人的气候,还不足以使圣塔芭芭拉那么地闻名于世,那么地聚拢人气,因为同样的风光和气候条件,世界其它地方也可以找得到,这里并不是绝无仅有。真正使圣塔芭芭拉著名并吸引人们来到这里的,是这里汇集了众多高尚的休闲性运动俱乐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社会交际圈。其中之一,便是圣塔芭芭拉马球与交际俱乐部(Santa Barbara Polo & Racquet Club)。

圣塔芭芭拉马球与交际俱乐部成立于1910年,一向以自己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传统而自豪。圣塔芭芭拉马球与交际俱乐部的历史,代表了马球运动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史,并且赢得了全美马球俱乐部中最多的奖项和荣誉,如“全美夏季马球之都”、“太平洋海岸最受欢迎的马球俱乐部”、“加州最古老的马球俱乐部”,等等。表面看起来,这里不断进行着马球竞技,展现身手,运动、休闲和健身。但透过表面现象,更加实质性的,这里是豪门权贵、政经要人、社会名流出没的地方,是上流社会交际聚会的大。

另外,圣塔芭芭拉还是人们心目中爱情的天堂,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新人们来到这里举行他们的婚礼,在教堂里,在绿草间,在沙滩上。

再来看圣塔芭芭拉在美国西部地理版图上的位置,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中南部洛杉矶(Los Angeles)—圣迭戈(San Diego)城市群和旧金山(San Francisco)—奥克兰(Oakland)—圣何赛(San Jose)城市群这两大城市群之间的位置上,距离每个城市群都有不算远的车程。

以洛杉矶、旧金山为代表的加州西南海岸城市群,是美国西部乃至整个美国经济和文化事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金融业发达,交通繁忙,既有像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矿山业、机械制造业这样一些传统的产业,也有以软件业、计算机制造业、医药工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产业,还有一批著名的大学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及其衍生产业,同时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而造就了发达的旅游事业。不用说,这是一个由成群的城市构成的富裕的地区,是一个地区化了的大城市群。正是这个城市群,才孕育、造就和不断地支撑了圣塔芭芭拉这样一个高水平的休闲性城市。

在一个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发达、人口众多、收入较高的城市群(或特大城市)之中(或附近),都有可能形成一个或若干个功能完整、水平很高的休闲城市(或休闲城市区域)。这就是圣塔芭芭拉给我们的启示。

对于食物,只要没有特殊的要求,都不太需要带,附近有许多的华人超市和饭店。

对于衣物方面,气候很南方,就是比较干燥一些,早晚凉一些,多带两件薄外套就好了,

还可以带一些常备的药品,消炎,感冒什么的

还有就是要是近视的话可以多带一副眼睛,如果是女生的话可以带一把剪刀,可以自己剪刘海什么的。。。(剪发是很贵的,配镜很麻烦)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主要在什么时候出现?对我国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地中海气候代表城市

欧洲:罗马(意大利)、米兰(意大利)、(意大利)、佛罗伦萨(意大利)、那不勒斯(意大利)、巴勒莫(意大利)、摩纳哥(摩纳哥)、马赛(法国)、尼斯(法国)、巴塞罗那(西班牙)、巴伦西亚(西班牙)、塞维利亚(西班牙)、里斯本(葡萄牙)、地拉那(阿尔巴尼亚)、雅典(希腊)、塞瓦斯托波尔(乌克兰)、索契(俄罗斯)、伊斯坦布尔(土耳其)梵蒂冈(梵蒂冈)

亚洲:伊兹密尔(土耳其)、安塔利亚(土耳其)、巴统(格鲁吉亚)、尼科西亚(塞浦路斯)、大马士革(叙利亚)、贝鲁特(黎巴嫩)、特拉维夫(以色列)、耶路撒冷(以色列)

非洲:亚历山大港(埃及)、的黎波里(利比亚)、突尼斯(突尼斯)、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拉巴特(摩洛哥)、卡萨布兰卡(摩洛哥)、开普敦(南非)

大洋洲:珀斯(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澳大利亚)

美洲:旧金山(美国)、洛杉矶(美国)、圣迭戈(美国)、圣地亚哥(智利)、瓦尔帕莱索(智利)

分布位置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分布地区

1、地中海沿岸及黑海沿岸地区,包括欧洲南部,非洲北部沿海和西亚少数地区。

2、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

3、非洲南部的西岸,即南非西南部和纳米比亚南部(称开普区或好望角区)。

4、南美智利中部及西南地区。

5、澳大利亚西南和东南沿海(虽为东南部,但属西海岸,是阿德莱德四周地区,而不是悉尼一带)。

该气候类型分布还具有广泛性,是唯一的除南极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简介及详细资料

厄尔尼诺已成为当今妇孺皆知的“气象怪物”,不少人对它颇有神秘之感。而厄尔尼诺一词的原意也确实给人以神秘的想象,它是西班牙语“上帝之子”或“圣婴”之意。但现在的气象上的含意已完全没有这些意思了。它表示一系列的海--气反常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区的消失,(2)太平洋赤道地区东南信风的消失,(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热水向东部扩散,(4)由上述三种现象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反常。从厄尔尼诺出现伴随的三种现象可知,在非厄尔尼诺时期应出现与上述三种现象相反的现象,即(1)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片冷水区,(2)太平洋赤道地区吹着东南风,(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堆积着大范围的热水,如能搞清这三种现象的原因,对厄尔尼诺的起因也就不难了解了。

厄尔尼诺出现伴随着的海--气异常,只是在近30年来才逐渐清楚的,最早的厄尔尼诺仅仅是与东太平洋冷水区的消失相联系。在一般年份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大片冷水区,这些冷水是从海洋深处翻出来的,为什么这里能上翻冷水,我们下面讨论。这些上翻的冷水带有大量的营养物,引来大量的鱼虾来这里觅食和产卵,无疑,这对当地渔民而言是丰年。冷水区一旦消失,鱼虾不来了,既使来了因水温偏高,造成鱼虾的大量死亡,这对当地的渔民来讲,无疑是灾年。冷水区的消失都开始于圣诞节前后,当地人认为,这是上帝让他的儿子给人间制造的不幸,所以把这一现象称“上帝之子”或简称“圣婴”。现在的人谁也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上帝有什么联系,仅仅反映气象中的一些现象,或者认为是气象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含量新名词。现在人们关注的已远不是厄尔尼诺出现导致的某些现象,而是它对气候、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更多的人在研究厄尔尼诺的起因问题。

一、厄尔尼诺的起因及形成过程

我们先把厄尔尼诺形成的主要原因告诉大家,然后再逐一地加以解释,(1)全球气温的上升,(2)春季西风带的加强,(3)沃克环流回归点的东移,(4)安第斯山对回归的沃克环流的阻挡。以上四个原因,前两个属于全球性的,后两个属于区域性的。而造成厄尔尼诺的关键是沃克环流的变化,所以在解释这四个原因之前,应当知道有关大气环流方面的有关知识。

大气环流这个词在气象预报中经常出现,因为大气环流是支配大气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而大气环流的变化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厄尔尼诺的出现与消失就是一个名为“沃克环流”变化的结果。大气环流主要在10千米高度以下的对流层内活动,大气环流有许许多多,方向也各异,可以说,世界没有一个地方的气候不是受某一个特定的大气环流的变化所影响。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能够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从根本上讲,这就是全球大气能量的收支变化所决定的。大气能量包括大气热能和大气动能的总和。大气能量的99%以上来自太阳辐射,近一百多年来的太阳常数测量结果表明,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引起大气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0.0l℃,但实际上大气年际之间的温度变化可达0.2℃左右,可见引起大气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大气内部。大气把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的50%左右转化为动能与热能,这就是大气能量的收入部分。另外的50%左右反射进入字宙空间,这就是大气能量的支出部分?大气能嵌的收入与支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年际间的变化幅度在+0.05以内。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很复杂,有物理因素,有化学因素,也有动力学等因素,目前对这方面了解还不很消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就是对大气、海洋和陆地的污染是导致大气能量收支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大气能量收支的不稳定,也是造成大气环流变化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

我们仅讨论影响厄尔尼诺出没的大气

环流是怎样构成和怎样变化的,该环流名叫沃克环流,是1969年由英国人沃克最初发现的。沃克环流属海--气能量交换的环流,它发源于西太平洋赤道地区,陆地部分主要属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这是一股上升的热气流,从这里升程到达6-7千米高度后向东偏南方向运动,到达东太平洋南回归线附近下降。它在这里下降的原因有(1)受安第斯山的阻挡。这里安第斯山高6000米上下,对沃克环流的东进,无疑是一巨大的阻力,(2)受南美大陆上升气流的阻挡,这里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较强的上升气流。沃克环流在下降的过程受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使气流问西偏移,气流的中心位置降落在东太平洋的复活节岛附近。因气流在下降的过程带有很大的冲击力、把东太平洋赤道以南大片表面洋水吹向西去。同时又把这里深部的冷水上翻,于是在这里出现一片冷水区。沃克环流下降后要回到它的发源地,这就在太平洋赤道地区形成一股东南风,人们称之为“东南信风”。这股东南信风又把太平洋赤道上的表面洋水吹向西去。(3)而西太平洋赤道地区是由成千上万个岛屿和半岛组成的弧形构造,西部基本上是封闭的,从东部吹来的洋水在这里堆积,在一般年份这里的海平面比东太平洋冷水区高60厘米左右。堆积的水可达1万亿立方米。又因这里的水不能流动,有较强的蓄热作用,所以这里成为太平洋最热的水域。在一般年份这里比中太平洋高2℃左右,比东太平样冷水区高6℃左右。这就是非厄尔尼诺时期太平洋出现的三种现象的原因。(1)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冷水区,(2)太平洋赤道上的东南信风,(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堆积的热水。

上述三种现象的消失就是厄尔尼诺的出现,我们看看厄尔尼诺是怎样形成的。现在大家都公认的现象是,厄尔尼诺年一定是气温偏高年,这是为什么?气温上升,大气必然向外膨胀,这是热力学基本法则,大气向外膨胀,所有的大气环流的高度也将上升。大气平均温度升高0.1℃可使大气平均向外膨胀20-30米。对于赤道附近的大气向外膨胀值要比平均值高数倍。沃克环流的高度升高后将超过安第斯山,已具备跨越安第斯山继续东进的条件,但在南美大陆上升气流的阻挡下。又难以东进。全球大气每年冬春季节西风带强盛,在强盛的西风带的推动下,使得已具备跨越安第斯山的沃克环流得以东进。但已是强弩之末,很快地在南美大陆上空下降,下降后再返回它的发源地时,立即受到安第斯山的阻挡,这时的沃克环流全部降落在南美大陆。因沃克环流带有大量的水汽,使得这里经常出现暴雨成灾狂风大作的反常天气。这是“上帝之子”下凡后给人间带来的第一个灾害。与此同时,在安第斯山西侧的东太平洋海域的冷水区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区的东南信风也消失,堆积在西太平洋赤道的热水向东部回流,这就是厄尔尼诺的出现,上面已经讲过,这种现象一定开始于春季。经过四个月左右,这股热水流到东太平洋,于是整个太平洋赤道地区都热了起来,厄尔尼诺达到高峰期,这时的季节必然是夏季,此时,东西太平洋的海平面也趋于一致。

当厄尔尼诺达到高峰时,堆积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多余的热水也所剩无几,沃克环流的源动力也大为减弱,进入南美大陆上空的沃克环流开始西退,厄尔尼诺开始减弱。如果沃克环流退回的路程与原东进的路程相等,于是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又恢复了原来同-海域的冷水区,但由于沃克环流源头的热量比原来减少很多,所以沃克环流退回的路程往往是比原东进的路程还远,这样,冷水区将问西扩大,这就是拉尼娜现象。一次厄尔尼诺消失后必然出现拉尼娜,可以说,拉尼娜是厄尔尼诺的“副产物”。图1d表示的就是拉尼娜出现的原因。拉尼娜一般发生在夏秋之交,因为这时全球大气东风加强、西风带减弱。这也为沃克环流的西退提供了一些动力。

在厄尔尼娜形成的四个条件中,安第斯山起着-种独特的作用。在气温不高的年份,它挡住了沃克环流的东进。在气温偏高的年份,它挡住了沃克环流的回归,这是地理因素对气候影响的典型事例之一。安第斯山北起北纬10附近,南至南纬50附近。全长约9000千米、一般高度在3000米上下,最高处处在6000米左右,主要位于南回归线附近,这里正是沃克环流经过之处。可以说,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也是大自然多种因素的巧合。

名称来历

地中海气候,又称作副热带夏干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是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其分布于中纬度大陆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澳大利亚西南部伯斯和南部阿德莱德一带,南非西南部,以及智利中部等地区,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

气候类型

1、凉夏型副热带夏干气候:临近大洋的地中海气候区域,因为沿岸有寒流经过,受到海陆风的影响,夏季凉爽,少日照而多雾,最热月在22℃以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暖夏型副热带夏干气候:离大洋稍远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不到寒流的调节,在副高的控制,夏温很高,最热月在22℃以上。日照较多,年较差比凉夏型的要大。

成因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由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时,西风带南移至此气候区内,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潮湿的气流,加上锋面气镟活动频繁,因此气候温和多雨。而夏季时,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向北移至此气候区内,气流以下沉为主,再加上沿海寒流的作用,不易形成降水,因此气候干燥炎热。

地中海气候

在世界十多种气候类型中,全年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中,除地中海气候外,还有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和热带沙漠气候(信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位置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分布地区

1、地中海沿岸及黑海沿岸地区,包括欧洲南部,非洲北部沿海和西亚少数地区。

2、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

3、非洲南部的西岸,即南非西南部和纳米比亚南部(称开普区或好望角区)。

4、南美智利中部及西南地区。

5、澳大利亚西南和东南沿海(虽为东南部,但属西海岸,是阿德莱德四周地区,而不是悉尼一带)。

该气候类型分布还具有广泛性,是唯一的除南极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

植被动物 植物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土壤是褐土。代表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亦有干旱灌木丛或硬叶草地(针茅等)。此外地中海气候型花卉也比较典型。

因本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凉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为干燥期。属于这一气候型的地区有地中海沿岸、南非好望角附近,大洋洲东南和西南部、南美洲智利中部、北美洲加利福尼亚等地。本区由于夏季干燥,故形成了夏季休眠的秋植球根花卉的自然分布中心。

代表种类

水仙(Narcissus)、郁金香(Tulipa)、风信子(Hyacinthus)、花毛茛(Ranunculus)、番红花(Crocus)、小苍兰(Freesia)、唐菖蒲(Gladiolus)、网球花(Haemanthus)、葡萄风信子(Muscari)、球根鸢尾(Iris)、雪滴花(Leucojum)、地中海蓝钟花(Schillaperuviana)、银莲花(Anemone)等。其中,最著名的还有无花果。

动物

灵猫、猕猴等。

特点 气候特点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十三种气候类型中唯一一种雨热不同期的气候类型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镟频繁活动,气候温和,最冷月气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少雨,云量稀少,阳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季半年约占60%-70%,夏季半年只有30%-40%,冬季降水量多于夏季。 如果将地中海地区全年降水量制成条形统计图,就会发现它会形成一个盆状弧线。

地中海气候资料图 温度特点

夏季温度在沿海和内陆有较大区别,沿海受冷洋流影响,温度较低,最热月在22℃以下,空气比较潮湿,多雾,称为凉夏型。在内陆距海较远,海洋调节较小,空气干燥,暖热,最热月温度在22℃以上,称为暖夏型。

植被特点

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就是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这种不协调的配合,对植物十分不利。在生长季节,

植物必须经过炎热干燥的锻炼,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叶片一般较厚,植被的叶子上长有一层厚厚的蜡质层,叶小,很硬,故地中海的植被类型被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或副热带常绿硬叶林。

影响

由于地中海气候是比较独特的一种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气候条件的奇特导致了地中海气候区农业生产类型的独特,典型农业是水果园艺业,代表水果是柑橘,葡萄,橄榄。夏季时炎热干燥,水分蒸发剧烈,导致水果的糖分积累,冬季温和的气候有利于种植物的安全过冬,充分的水符合了种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

农业

约旦的大部分地区被沙漠覆盖,河流稀少,但气候温和,属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可谓独树一帜。受此特征的影响,该区农业形成了以耐旱的农作物、木本经济作物与饲养牲畜相结合的特征。农作物中主要是小麦和大麦,其次是燕麦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榄,及无花果是该地区广为种植的经济作物。

经济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工业地中海气候下生产的葡萄、油橄榄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例如阿尔及利亚的橄榄油食品,法国的葡萄酒、白兰地等;由于地中海气候区的主导风向是盛行西风,所以义大利布局在西西里岛上石油化工厂应布置在该岛的东侧,即盛行风的下风向。

旅游

气候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中海气候区有适宜的温度(年平均气温为十五度),充足的光照,特别是地中海地区阳光灿烂的海滩,松树覆盖的群山,再加上没有时间要领的村庄和现代化大都市, 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这里的旅游业收入相当可观。例如:法国、义大利、西班牙、赛普勒斯、希腊,埃及等,他们都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

代表城市

欧洲 :罗马(义大利)、米兰(义大利)、(义大利)、佛罗伦斯(义大利)、那不勒斯(义大利)、巴勒莫(义大利)、摩纳哥(摩纳哥)、马赛(法国)、尼斯(法国)、巴塞隆纳(西班牙)、瓦伦西亚(西班牙)、塞维亚(西班牙)、里斯本(葡萄牙)、地拉那(阿尔巴尼亚)、雅典(希腊)、塞瓦斯托波尔(乌克兰)、索契(俄罗斯)、伊斯坦堡(土耳其)

地中海气候

亚洲 :伊兹密尔(土耳其)、安塔利亚(土耳其)、巴统(乔治亚)、尼科西亚(赛普勒斯)、大马士革(叙利亚)、贝鲁特(黎巴嫩)、特拉维夫(以色列)、耶路撒冷(以色列)

非洲 :亚历山大港(埃及)、的黎波里(利比亚)、突尼西亚(突尼西亚)、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拉巴特(摩洛哥)、卡萨布兰卡(摩洛哥)、开普敦(南非)

大洋洲 :珀斯(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澳大利亚)

美洲 :旧金山(美国)、洛杉矶(美国)、圣迭戈(美国)、圣地亚哥(智利)、瓦尔帕莱索(智利)

世界气候类型

气候名称

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旱,热季酷热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明显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亚热带沙漠气候

基本与热带沙漠气候相似,但冬季气温稍比热带沙漠气候低

亚热带草原气候

基本与热带草原气候相似,但分布在亚热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暖夏凉,年温差小,年降水量季节分布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很少且集中在夏季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阔叶林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草原气候

夏热冬寒,降水较少

温带沙漠气候

极端干燥,冬季严寒,夏季酷热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夏季温凉,冬季寒冷,雨水很少且集中在夏季

高原山地气候

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变化

极地苔原气候

冬长而严寒,夏短而低温,降水很少

极地冰原气候

全年酷寒,极端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