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节的习俗。急!!!
2.孙燕姿所有专辑名字是什么
3.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详细点 ! 急啊
4.褒义词、贬义词;描写外貌、祖国山河、心理、动作、天气等描写不同事物的二至四字的词语。
3.3 活动
3.3.1 正月初一
3.3.1.1 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相传,年兽源自盘古开天地的时期,为盘古所拥有的坐骑,听说它巨大如马、独角长尾、血盆大口、行走如飞,但从盘古逝去之后,这些奇兽竟也莫名其妙地销声匿迹。有人说它们是一群非常可怕的怪兽,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叫声,拥有凶猛无比的功击力;也有人说,它们是一群非常忠心的宠物,跟随着盘古的死去而相继灭亡……许多人为寻找这些奇兽,一去无回,各种神奇传说,也就跟着纷飞四起。
根据老一辈人的说法,这些奇兽,长眠于深邃的海底,每隔二十年的春节,为寻找食物就会出现在陆上,许多人将此兽命名为“年兽”。它们各自拥有自然生态的四种不同属性,相生相克,不仅存活寿命长,还同时拥有凶猛的外表,过人的力量,行动非常敏捷,从来没有人可以驯服它们。虽然它们凶猛无比,但听说它们害怕“劈劈啪啪”的爆竹声,因此后人才发明了鞭炮,不过这些都只是一些民间传说而已,没有人可以真正证实这些……
爆竹是古人用来驱逐疫鬼的武器。最早的记载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谓之“庭燎之光”。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这大概就是“爆竹”的最早的形态吧。
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渐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3.3.1.2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卡”。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时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3.3.1.3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3.3.1.4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3.3.1.5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3.3.2 正月初二
3.3.2.1 回娘家
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3.3.2.2祭财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3.3.3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3.3.3.1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3.3.3.2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3.3.3.3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3.3.3.4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3.3.3.5“送年”
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3.3.4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3.3.4.1祭财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3.3.4.2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3.3.4.3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因此,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在招幌上挂红布,庆祝开市大吉,共喝财神酒。在祭品中必须有一条大鲤鱼,鲤为利的谐音,故称该鱼为“元宝鱼”、“活元宝”。每逢初五早上必有叫卖元宝鱼者,各店铺争购,用线穿鱼脊并挂在房梁上,鱼头朝内,身上贴红纸元宝,寓意可以“招财进宝”。
清人顾铁卿《清嘉录》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开市接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股票市场也是在这一天开市。
3.3.5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3.3.5.1 戴彩胜
人日戴彩胜的习俗由来已久。《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剪彩为人,或镂以金箔为人,贴屏风上,亦戴之以头鬓,并造花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彩胜又称“华胜”、“花胜”、“彩花”。一种头饰,和我们今天女孩子们头上的发夹差不多。只不过制作工艺不如今天这样精美。大多是用五彩的丝绸,也有用金箔刻成的,剪成小人的形状,戴在头上,不仅以此纪念人的诞生,还有“欲为人上之人”的寓意。女人们喜欢用彩色的岁绢和纸,剪成的形状不定,有双燕飞舞状、花形、春蝶嬉戏状,戴在发髻里,随风摇曳,楚楚动人。金箔制的小人可以贴在家中屏风或帐子上装饰房间,也可以悬挂在树枝上,看起来好像我们今天的风铃,在风中飘来飘去。人们纷纷挂彩胜,表示进入新年形貌精神要一改旧态而成新人。
彩胜还可以互相赠送,表达祝愿。一般初七这天,皇上都要赏赐给官宦士大夫彩胜,接到赏赐的大臣颇为高兴,以蒙受皇恩为荣耀。晋傅咸在《燕赋》歌咏彩胜道:“四气代王,敬逆其始,彼应运而方臻,乃设象以迎止。翬轻翼之岐岐,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工巧,信仪形之有似。”
3.3.5.2 登高赋诗
古人认为,“上人胜于人”,所以人日不仅要戴人形彩胜,还要登高于众人之上。三国魏东平王曹翕曾在人日登上寿张县安仁山,在山顶上开了一个“会望处”,并在石壁上题了铭文。铭文说:“正月七日,厥日为人。策我良驷,陟彼安仁。”每逢人日,皇帝不仅赐群臣彩镂人胜,还要登高大宴群臣,咏诗赋兴。
文人骚客也乐意在节日里抒发自己的感怀,所以咏人日的诗词非常多,仅宋代蒲积中所编《古今岁时杂咏》就收录五十余首。最著名的人日诗要数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作者在隋文帝开皇四年的岁未奉旨出使南方的陈朝,这首诗就写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七。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天北归。诗人见大雁由南归北,自己却不能回家——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而七天和两年的时间对比,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3.5.3补天饼
人日要吃补天饼。首先由女家长主持,把“补天饼”抛到房顶,象征女娲补天,同时往地上、井里也投掷补天饼,称为“补地”,然后全家才能吃补天饼。还有一种是把饼放在庭院,叫做“熏天”。补天饼有两种:一种是用面糊烙的煎饼,一种是硬面的烙饼或蒸饼,但是一律要求呈圆状,且薄。还有说法,“熏天饼”必须在露天中煎成,大概这样才能过到补天的效果。
3.3.5.4吃七宝羹
古时候,人日的时候,要吃用七种菜做成的羹,以此来取吉兆。有学者考证说,“羹”与“更”同音,吃七宝羹,意为万事更新,新年新气象。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传说七宝羹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在吃前长辈总要说:合家清清白白,新年回春,聪明勤劳,诸事合算,百事无忌。
3.3.5.5送火神
在山东半岛,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3.3.6 正月初八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3.3.6.1顺星
顺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3.3.6.2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3.3.7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3.3.8 正月初十
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3.3.9 正月十一
“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3.3.10 正月十五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期间活动的高潮。
具体可以去“佰惜网的博客”看看哦
春节的习俗。急!!!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腊月二十三 /二十四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 “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 “ 灶王爷 ” 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 “ 司命菩萨 ” 或 “ 灶君司命 ” ,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 “ 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 ” ,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 “ 灶王奶奶 ” 。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 “ 东厨司命主 ” 、 “ 人间监察神 ” 、 “ 一家之主 ” 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 “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 “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 “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 “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 "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 "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 “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跳灶王”是民间由古代“驱傩”发展而来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乞丐们的活动,由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进入腊月后,乞丐们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闹于门庭,乞钱,谓之“跳灶王”,也含有驱邪之意。这一活动主要在我国的东南方进行。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 “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 "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 ,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 “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 “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 “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二十七 /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 “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过赶年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叫 “调年会”。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
有关土家族 “过赶年”的传说:
1.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调东南沿海出征抗倭,军令紧急,便提前过年,奔赴前线。士兵英勇作战,立下了“东南战功第一功”,后人为纪念此次出征,便将年节提前,习以为俗。
2.土家族先民贫困,年三十日还要给富人做工,提前过年,以便同家人团圆。
3.旧时每到年关,官军遍来驱赶百姓,土家人提前过年,吃团圆饭,以便逃生。
4 .土家先辈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迎战。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 (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 “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 “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 “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 “ 门神 ” 。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 “ 小挂千 ” ,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 "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 “ 熬年 ”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 “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 “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 “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 “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 “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 "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 "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 “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
孙燕姿所有专辑名字是什么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详细点 ! 急啊
NO.1
专辑名称: 孙燕姿同名专辑
演唱歌手: 孙燕姿 Sun, Stef
专辑类别: 国语专辑1CD
发行公司: 华纳唱片
出版年月: 2000年6月
专辑介绍:
孙燕姿是华纳力捧的新人,她清新甜美的外型非常亮眼,拍过许多广告,来自新加坡的她有很深厚的古典音乐基础,对音乐非常狂热,能弹得一手好钢琴,常常弹到完全忘我的境界。孙燕姿的这张同名专辑是由两对双胞胎兄弟共同联手制作,他们分别是台湾的包小松、包小柏和新加坡的李偲菘、李伟菘兄弟,这两组制作人各有自己的作词作曲人马,基于竞争的心理,这张专辑的品质与精彩程度不言而喻。
‘天黑黑’是李偲菘为孙燕姿量身订做的歌曲,以简单的钢琴伴奏,在新歌中引用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台语老歌‘天黑黑’来强调她特殊的唱腔与声音,简约优雅又动人。“爱情证书”由李偲菘作曲、徐世珍填词,孙燕姿以清新又有磁性的独特嗓音唱出这首带点惆怅的抒情歌。“超快感”是大庆汽车的广告曲,由包小柏作曲、李灼雄作词,这首歌展现出孙燕姿奔放、性格的一面,带着热情却不妥协的态度唱出新新人类的爱情观,让人联想起4 Non Blonde的女主唱。“终于”也是一首以钢琴伴奏的忧伤抒情歌,再加上管弦乐的衬托,使这首歌听来有如冬天来临般萧瑟与悲伤。看来兼具姣好外型与音乐实力的孙燕姿,似乎有另类天后的架势。
专辑曲目:
01. 超快感
02. 爱情证书
03. 天黑黑
04. E-Lover
05. 浓眉毛
06. 和平
07. 自然
08. 终于
09. 很好
10. Leave Me Alone
NO.2
专辑名称: 我要的幸福
演唱歌手: 孙燕姿 Sun, Stef
专辑类别: 国语专辑1CD
发行公司: 华纳(HK)
出版年月: 2000年12月
专辑介绍:
小天后孙燕姿的第一张唱碟大卖,让她人气与销量都锐不可挡,唱片公司趁胜追击马上为她推出第二张大碟,这次更请来五大制作人制作不同风格歌曲,而经理人李思菘、李伟菘,亦为她量身订造主打歌“我要的幸福”,让孙燕姿特殊唱腔更有发挥空间,另外重点主打歌包括“零缺点”及“累赘”,相信喜欢孙燕姿的朋友,定不会失望。
专辑曲目:
01. On The Road
02. 我要的幸福
03. 坏天气
04. 零缺点
05. 开始懂了
06. 中间地带
07. 相信
08. 累赘
09. 难得一见
10. 害怕
11. 星期一天气晴我离开你
12. On the Road 2
NO.3
专辑名称: 2000台北万人演唱会
演唱歌手: 孙燕姿 Sun, Stef
专辑类别: 国语专辑1CD
发行公司: 华纳音乐
出版年月: 2001年6月
专辑曲目:
01. 天黑黑-CD Version
02. 我要的幸福
03. 很好
04. 超快感
05. 爱情证书
06. 开始懂了
07. 零缺点
08. 相信
09. 自然
10. 难得一见
11. 天黑黑
12. 我要的幸福-CD Version
NO.4
专辑名称: 风筝
演唱歌手: 孙燕姿 Sun, Stef
专辑类别: 国语专辑1CD
发行公司: 华纳音乐
出版年月: 2001年7月
专辑介绍:
《风筝》是台湾「小天后」孙燕姿的第三张专辑,这张专辑还是由她的两位恩师李 菘和李伟菘操刀。上回孙燕姿唱李 菘写的「我要的幸福」,唱到泪洒录音室,这回她唱李伟菘写的「风筝」,难度跟「我要的幸福」一样高,这首歌一开始有一大段清唱,以突出孙燕姿独特的音质,也展现了她的实力唱腔,整体感觉呈现如恩雅般的空灵质感,悠远又震慑人心,连高音清唱时的几度喘气声都被原汁原味的收录在歌曲当中,「风筝」的后半段转为孙燕姿擅长的力道唱法,让人联想起实力歌手艾拉妮丝莫瑞塞特。这张强调灵性和人文气质的专辑还收录了孙燕姿的创作曲「真的」和「任性」两首歌,喜爱孙燕姿的歌迷们可千万别错过罗!
专辑曲目:
01. 绿光
02. 风筝
03. 任性
04. 逃亡
05. 不是真的爱我
06. 真的
07. 练习
08. 爱情字典
09. 随堂测验
10. 我是我
NO.5
专辑名称: 自选辑
演唱歌手: 孙燕姿 Sun, Stef
专辑类别: 国语专辑1CD
发行公司: 华纳音乐
出版年月: 2002年1月
专辑介绍:
歌坛新天后孙燕姿在2002年一开春即推出一张新专辑,这张全数为重唱他人成名曲的专辑,里头所有歌都是她亲自挑选,也是她成长过程中一路陪伴她最具意义的歌曲,其中年代久远的‘橄榄树’还是孙爸爸的最爱,孙燕姿从小就听爸爸哼唱,耳濡目染下很早就会唱这首经典民歌了。此外,孙燕姿还挑战了王菲的‘天空’、张惠妹的‘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等。‘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还是孙燕姿当年学唱歌的考试指定曲,而王菲则是引导她接触国语歌曲的歌手。另外,孙燕姿也选了她心仪的西洋歌手多莉艾莫丝和艾拉妮丝莫莉塞特的歌曲,以及她自己的第一首创作曲‘Someone’。喜欢随性创作的她,在偶像艾拉妮丝的‘That I Would Be Good’中,有即兴式的喃喃自语,‘原来你什么都不要’中间也刻意停顿转调,全都有别于原唱的新感受。
专辑曲目:
01. Hey Jude
02. Silent All These Years
03. 橄榄树
04. 没时间
05. Sometimes Love Just Ain't Enough
06. 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07. That I Would be Good
08. Venus
09. Someone
10. 天空
11. 就是这样(摩托罗拉手机广告主题曲)
12. Up2u(雅芳彩妆系列广告主题曲)
NO.6
专辑名称: Leave
演唱歌手: 孙燕姿 Sun, Stef
专辑类别: 国语专辑1CD
发行公司: 华纳音乐
出版年月: 2002年5月
专辑介绍:
孙燕姿2002最新大碟《Leave》全新体验,用音乐震撼你的想像,懂事成熟Rock乐风,我不爱的弦乐抒情,直来直往街头顽童式的Hip-Hop;细腻气质特出的商业情歌爱从零开始,节拍随意哼唱我想,一样的夏天一把吉他单音的unplugged,电子乐式的作战。
此张专辑多元的乐风铺陈,音乐性强,态度鲜明,歌词的意义与歌手的连结更personal,由包小柏、李偲菘、李伟菘、马毓芬4位制作人担纲制作。首先开场的"懂事"成熟的现代Rock乐风、"我不爱"的弦乐抒情、"直来直往"是未曾尝试过的HIP-POP、"一样的夏天"一把吉他单音的unplugged、"爱从零开始"细腻气质特出的商业情歌、节拍随意哼唱的"我想"、甚至加入电子乐式的"作战"、自创曲的"眼神";"不同"节奏的律动,不同气氛的高潮,孙燕姿把现在年轻人的想法、主张,毫无保留的尽情表现。不管现在流行的R&B,还是街头顽童的Hip-Hop,她不想把音乐框在这些之中,而只是把音乐最动人的旋律传递出去,继续感染每一个人。专辑精神表现强烈的音乐专属性,打造孙燕姿的音乐新态度,所以“用音乐证明一切”直接挑战市场,证明歌手音乐力量的震撼,实至名归登基天后之位。
专辑曲目:
01. 作战
02. 我不爱
03. 懂事
04. 直来直往
05. 一样的夏天
06. 爱从零开始
07. 不同
08. 眼神
09. 我想
10. Leave
11. We Will Get There (Sing Singapore 2002 Theme Song)
12. 一起走过 (唱吧·新加坡2002主题歌)
NO.7
专辑名称: Start世界巡回演唱会
演唱歌手: 孙燕姿 Sun, Stef
专辑类别: 国语专辑2CD
发行公司: 华纳音乐
出版年月: 2002年9月
专辑介绍:
孙燕姿于2002世界巡回演唱会中唱了多首名曲,当中包括‘天黑黑’、‘缘光’、‘风筝’等。此外,她更翻唱多首动人的英文经典歌,有‘Hey Jude’、‘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及‘Silent all these years’等等!不论你当晚有没有出席这个演唱会,都万万不可错过这张《孙燕姿-2002演唱会Live CD》。
专辑曲目:
01. Opening
02. Venus
03. 超快感Turbo
04. 随堂测验Quiz
05. 爱情证书Love Document
06. Silent all these years
07. Hey Jude
08. Someone
09. 害怕Fear
10. 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
11. 风筝Kite
12. 零缺点Perfect
13. 真的Really
14. Sparkling Diamonds
15. 爱情字典Love Dictionary
16. 很好Fine
17. 开始懂了Realize
18. Leave me alone
19. 难得一见Only Chance
20. 我要的幸福My desired happiness
21. 绿光Green Light
22. 天黑黑Cloudy day
NO.8
专辑名称: 未完成
演唱歌手: 孙燕姿 Sun, Stef
专辑类别: 国语专辑1CD
发行公司: 华纳音乐
出版年月: 2003年1月
专辑介绍:
从‘你从没听过一个22岁的女生这样唱歌’到全亚洲形成独特的‘孙燕姿现象’,这个渐渐长大的25岁女孩,要用音乐继续游走世界,与生俱来的音乐使命感,有了起点而没有终点,现在到未来,是永无休止的音符。
像个旅人坚持她未完成的路,孙燕姿从出发的那天就注定了,她必须一直继续那些关于音乐和成长的事。
放了自己2个月的大假,完全摆脱工作的经历了一趟伦敦、巴黎、纽约之旅,没有刻意,自由自在的真实生活之后,第6张专辑的孙燕姿回到原点,一个最单纯音乐人,‘我就是喜欢音乐,喜欢音乐可以有很多方式,今天大家接受我,我会很感激大家愿意分享我的音乐,但是如果有一天,不是这样了,我相信我依然可以找到一个方式,快乐的做音乐’。
如果说今日的孙燕姿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可以叱吒乐坛,她并不想出风头或让大家surprise,对她来说,音乐就是一种表达,她就是要一种共鸣,她只是想要唱---人生是个进行式,因为未完成… 所以要一直继续 ---继续实现她在音乐这条路永远未完成的期待。
每个人心底深处都存着,一个一定要完成的梦;一个一定要实现的心愿,否则人生会是遗憾.所以,在无力对抗的现实里,时间不停前进,生活不断流动,不论发生什么,不论遭遇什么,仍然勇敢在无法预知发生的未来,继续坚持速度向前走‘未完成to be continued…’如同每个人生的进行式,每个阶段,永远都有未知的精彩与未完成的任务必须去实现、去完成。
整张专辑除了由李偲菘、李伟菘、包小柏3位制作人担纲制作之外,孙燕姿首次以歌手兼制作人的角色完成了"永远"、"休止符"两首歌曲。收歌架构除了保留商业的Ballad之外,也将摇滚、World music、Alternative、印度风的元素融合其中,整张专辑较前专辑更易于传唱与聆听。专辑中收录的英文对唱曲"My Story your song"是与日本三大歌姬之一仓木麻衣的首度跨国合作,由孙燕姿填词、李伟菘作曲,原曲中文版"未完成"同时收录其中,亦为整张专辑概念的延伸。
专辑曲目:
01. 神奇
02. 我不难过
03. 未完成
04. 永远
05. 了解
06. 休止符
07. 学会
08. 接下来
09. 年轻无极限
10. 没有人的方向
11. My Story Your Song (Ft.仓木麻衣)
NO.9
专辑名称: The Moment
演唱歌手: 孙燕姿 Sun, Stef
专辑类别: 国语专辑2CD
发行公司: 华纳唱片
出版年月: 2003年8月
专辑介绍:
什么是人生里关键性的一刻,是一个决定;是一次选择;是向左,还是向右;是继续,或者放弃;是跟过去告别的一刻;是勇敢擦拭伤口的那一刻;是抉择未来的那一刻。什么是孙燕姿关键性的一刻?孙燕姿,The Moment-这一刻。
燕姿每一张作品的推出,都会经过自己、公司及乐迷们严苛的审核,对她而言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誉。面对这专辑的推出,在网路上也有相当多的意见,燕姿和华纳的很感谢大家的重视,也希望大家能了解我们的用心与原因。
在这一个时刻,我们想为燕姿留下一个阶段性的音乐作品纪念。三年,一千多个日子,或许不长却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另一个新生活的开始,国中三年、高中三年,都是人生的一个历程,因为往后的日子不可能会再重复。在燕姿的前三年,她为大家唱出许多的生活纪录,不管是高兴的、沮丧的、幸福的或是不能在一起的种种情绪,或多或少在歌曲中得到抚慰,而华纳为燕姿所能做的也只能将这些大家成长的记忆,化作一个作品、一个影像留存,作为大家对生活片段的记忆。
在五首新歌中,集合台湾、香港、新加坡三地的词曲创作人,有和燕姿合作过的朋友,也有第一次合作的新朋友,不论熟悉与否,燕姿挑选出最贴近自己现在心情的歌曲与大家分享。<The Moment_这一刻>诉说燕姿渴望拥有像非公众人物的自由空间,与在处于决定性一刻时内心的取舍和对以前回顾;<遇见>里对于感情的不可知却懂得珍惜;<懒的去管>中,是燕姿少一根筋的生活态度;<不能和你一起>唱着对逝去感情的想眷念与无奈;<太阳底下>告诉青少年和提醒自己,自醒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力。
燕姿从出道三年的6张专辑中,筛选出15首歌唱历程关键歌曲,其中包含了自己的创作与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她们传达出在过程中燕姿在音乐领域里的所有付出。每一张专辑都是一个驿站,其中所经历的一点一滴,和燕姿的心力,只有在歌曲中才能体会,不管这些歌曲对大家是否有切身的相关,或具有投射的情感,但是她们对燕姿而言,都是最深刻、最不能抹灭的…
专辑曲目:
01. The Moment_这一刻(新歌)
02. 遇见(新歌)
03. 懒的去管(新歌)
04. 不能和你一起(新歌)
05. 太阳底下(新歌)
06. 我要的幸福
07. 超快感
08. 天黑黑
09. 很好
10. Someone
11. 风筝
12. 任性
13. 逃亡
14. 害怕
15. 永远
16. 眼神
17. 橄榄树
18. 没有人的方向
19. 真的
20. Tonight, I feel close to you
NO.10
专辑名称: 最动听的...孙燕姿
演唱歌手: 孙燕姿 Sun, Stef
专辑类别: 国语专辑1CD
发行公司: 华纳唱片
出版年月: 2004年2月
专辑曲目:
01. 超快感
02. 爱情证书
03. 天黑黑
04. E-Lover
05. 浓眉毛
06. 和平
07. 自然
08. 终于
09. 很好
10. Leave Me Alone
NO.11
专辑名称: Stefanie
演唱歌手: 孙燕姿 Sun, Stef
专辑类别: 国语专辑1CD
发行公司: 华纳唱片
出版年月: 2004年10月
专辑曲目:
01. 奔
02. 我的爱
03. 祝你开心
04. 我也很想他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爱情”台湾中文主题曲)
05. 听见
06. 慢慢来
07. 同类
08. 种
09. 反过来走走
10. Stefanie
11. Let’s Vino (2004 Vino50年度广告主题曲)
12. 未知的精采
完美的一天
歌手名称:孙燕姿
所属语言:国语
唱片公司:华纳唱片
发行日期:2005年10月07日
专辑简介:现在的孙燕姿,似乎已经拥有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一切,然而却永远记得,曾经问过孙燕姿假如要画一幅未来的图,她会画些什么?她露着无邪地微笑,天真的表情描述着:“一望无际的海边沙滩,一间洒满阳光的房子,一个一起生活的人,2只小狗,听不完的音乐,自由自在着………。”
⊙完美的一天,孙燕姿音乐旅途,新的一页…
从音乐制作发想开始,如何透过新的制作人从零开始是主要的关键,贾敏恕“完美的一天”,FIR+五月天+孙燕姿联合创作与制作的“第一天”,我们可以从新的合作上,听到新的音乐性。李偲菘、李伟菘的“眼泪成诗”…向来对燕姿很有默契的掌握,亦展现了歌手在歌唱的音乐才华。
除了与新制作人的合作,在创作人与乐风上也大量使用了新的元素,新锐创作人虞洋谱出了愉快音乐性浓的“完美的一天”。“眼泪成诗”是知名作词人林夕与燕姿的首度合作,在二胡与钢琴、弦乐的交叠下谱出了扣人心弦的情歌,整张专辑的曲风囊括了流行、摇滚、电子、Lounge Music…,在这张专辑里,我们听到的是新旧音乐人的交手,激荡出精采的音乐火花。
⊙孙燕姿变身“红发精灵”
小天后孙燕姿一举拿下金曲奖最佳女演唱人之后,倾全力准备全新专辑以及9月初的香港个唱!为了给大家一个全新的感觉,这次孙燕姿染了一头劲爆红发,是从来没有尝试过的造型,成了“红发精灵”的孙燕姿对于自己的新发型感觉非常满意,因为是第一次也特别新鲜!
不过刚染好的头一天,燕姿自己在家洗头却洗到尖叫!因为洗到整个浴缸都是红色,燕姿还以为自己头流血,后来才想到是红头发作祟,不禁笑出来!为了保持神秘感,这一阵子燕姿出门都戴着帽子或头巾,把一头亮眼的红发遮住,为的就是要给大家一个大惊喜!不过燕姿说:“这个头虽然很美,可是走在路上太显眼,想要出门买个东西,一眼就被会发现……!”
近来忙于香港演唱会采排的孙燕姿,一边也为自己将发行的新专辑做准备!前一阵子燕姿特别开跋到花莲拍摄新专辑的封面。曾为了专辑跑了大半个地球的燕姿,到了花莲赞叹的说:“台湾也有不输国外的美丽风景!”燕姿说:“在刚出道第一张同名专辑的时候,为了汽车广告到过花莲,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想到现在又有机会再来,真开心也好感动喔!”染了一头红发的燕姿,在花莲的海岸线上奔跑、跳跃,活像个“红发小精灵”,而这一头红色的头发,在蓝天碧海的衬托下显得非常的闪耀!
9月9、10日两天在香港红磡举办的个唱,门票一出就已全数卖光!出道以来第一次在香港开唱的燕姿坦言:“有信心做到最好!”演唱会不论是灯光、音响、舞台都是顶尖的团队与设备!最受瞩目的造型,现在仍列为最高机密,不过已知的是找来了香港顶尖的造型师-余家安为孙燕姿打造演唱会服装造型!燕姿近来也开始为演唱会排舞、练歌!元气满满的小天后,将准备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新专辑《完美的一天》即将发行!确定续约,华纳承诺《完美的一生》
孙燕姿“楚门秀”万众瞩目,10月8日,孙燕姿将入住玻璃屋!华纳公布燕姿 24 小时功课表!
小天后孙燕姿举行盛大的新专辑记者会,筹备多时的最新专辑《完美的一天》在10月7日正式发行!而华纳音乐和小天后孙燕姿也确定续约,记者会上同时举行续约仪式,可说是双喜临门!燕姿笑说:“这真是完美的一天!”
华纳音乐大中华区总裁周建辉和孙燕姿签订了完美的音乐合约,并且赠送一张“环游世界的机票”给酷爱旅游的小天后孙燕姿,也许了孙燕姿一个“完美的一生”,希望小天后孙燕姿在音乐与人生上都有最完美的状态!记者会上孙燕姿显得相当的开心!燕姿说:“新专辑与新合约都搞定了,真的很开心!也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新歌!”
孙燕姿这一次出辑创造了许多流行音乐上的新里程碑!新歌“完美的一天”首度举办“来电答铃预购”,在手机中独家首播,成绩惊人;发片前抢先在网路付费贩卖数位音乐格式的成绩也非常好,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机制!紧接着,在发片后的第一天孙燕姿将史无前例入住透明的玻璃屋长达 24 小时,挑战大家的偷窥欲望!华纳音乐特别在记者会上公布了孙燕姿“完美的一天”功课表!从入住开始,小天后在玻璃屋内的一举一动,每个小时大公开!在玻璃屋内的燕姿可一点都不轻松,除了要正常执行一般的宣传行程外,还得应付所有人直视的目光!燕姿说:“还好平时的我和大家没两样!大家不至于看到落差太大的我!”燕姿在玻璃屋内将接受平面专访、电台录音、电视录影…特别的是,燕姿还将在玻璃屋内与幸运的歌迷共进晚餐,非常有趣!而且师弟 Machi 一票兄弟也第一个报名要到玻璃屋中作客陪伴小师姐!燕姿开心的说:“哇~有 Machi 他们在,我的玻璃屋屋顶一定会被吵翻!真期待~我一定要叫小胖子唱歌给我听!”
在 24 小时后的隔天,燕姿也将在原场地举行盛大的签唱会。这样持续超过 24 小时的活动,大家都担心燕姿是否能够负荷?燕姿笑着说:“绝对没问题!”不过燕姿唯一挂在嘴边担心的却是“怎么洗澡的问题!”到时爱犬诺曼第也会跟着燕姿一起住进玻璃屋,除了担心自己的洗澡问题外,小天后还搞笑的说:“如果可以洗澡,我就顺便“表演”洗诺曼第给大家看喔!”
1.完美的一天 孙燕姿
2.眼泪成诗 孙燕姿
3.隐形人 孙燕姿
4.流浪地图 孙燕姿
5.第一天 孙燕姿
6.Honey Honey 孙燕姿
7.心愿 孙燕姿
8.另一张脸 孙燕姿
9.梦不落 孙燕姿
10.明天晴天
褒义词、贬义词;描写外貌、祖国山河、心理、动作、天气等描写不同事物的二至四字的词语。
小年 祭灶神(16张)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蒸花馍(19张)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贴春联(20张)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贴年画(19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廿九、大年三十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大酬劳一次。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吃年夜饭 看春节联欢晚会(6张)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年年有余(5张)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接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表示欢迎财神降临,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要说些吉利话,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之类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胡子,身上背黄布袋,装扮财神爷的模样,后面跟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散发财神爷像,以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堆讨吉利的话,直到主人欢欢喜喜地接过财神爷像给他们分些钱,这些人才连声道谢,更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的户家。
正月初一
放爆竹(11张)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占岁 压岁钱(17张)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回娘家(15张)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祭财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股票市场也是在这一天开市。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送火神(20张)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熏天”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一种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七宝羹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 送火神 在山东半岛,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正月初八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顺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中国结(16张)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
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
元宵节(20张)“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外貌
玉树临风 雾鬓风鬟 冰清玉洁、冰肌玉骨、姑射神人、铜筋铁骨、闭月羞花、婀娜多姿、眉清目
秀、国色天姿、虎背熊腰、亭亭玉立、靡颜腻理、、沉鱼落雁、明眸皓齿、傅粉施朱、美如冠
玉、粉白黛黑、出水芙蓉、衣冠楚楚、如花似玉、、倾城倾国、国色天香、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 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鹤发童颜 眉清目秀 冰清玉洁 雍容华贵 文质彬
彬 威风凛凛 虎背熊腰 如花似玉 容光焕发 落落大方 大腹便便 面黄肌瘦 其貌不扬 蓬头垢面 弱
不禁风 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 . 国色天香 鹤发童颜 眉清目秀 和蔼可亲
冰清玉洁 雍容华贵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老态龙钟 虎背熊腰 如花似玉 容光焕发 落落大方 骨瘦如
柴 大腹便便 面黄肌瘦 其貌不扬 蓬头垢面 弱不禁风 眉清目秀 容光焕发 美如冠玉 出水芙蓉 冰肌
玉骨 冰清玉洁 明眸皓齿 靡颜腻理 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道貌岸然 秀色可餐 国色天香 粉白黛黑 傅
粉施朱 婀娜多姿 衣冠楚楚 亭亭玉立 雾鬓风鬟 鹤发童颜 鹤发鸡皮 短小精悍 面黄肌瘦 面如土色
面红耳赤 面有菜色 蓬头垢面 蓬头历齿 鸠形鹄面 铜筋铁骨 肠肥脑满 瘦骨如柴 大腹便便 仪表堂
堂 玉树临风 鹤发童颜 闭月羞花 冰肌玉骨 沉鱼落雁 城北徐公 愁眉啼妆 出水芙蓉 绰约多姿 淡妆
浓抹 傅粉何郎 姑射神人 国色天姿 花容月貌 环肥燕瘦 娇小玲珑 绝代佳人 梨花带雨 林下风气
眉目如画 眉清目秀 美如冠玉 靡颜腻理 明眸皓齿 千娇百媚 螓首蛾眉 如花似玉 双瞳剪水 亭亭玉
立 我见犹怜 仙姿佚貌 小家碧玉 秀外惠中 夭桃秾李 一表非凡 一表人才 月里嫦娥 稚齿婑媠 掷果
潘安 朱唇皓齿 眉清目秀,慈眉善目 白净柔嫩 风流倜傥 玉树临风 英俊潇洒 貌若潘安 一表人才
仪表堂堂 温文尔雅 玉质金相 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雍容华贵 绝代佳人 双瞳剪水 眉目如画 柳腰莲
脸 剑眉星眸 面如贯玉 风度翩翩 绰约多姿 仙姿佚貌 我见犹怜 面如冠玉 粉白黛黑 出水芙蓉
白晰晰,亮晶晶,肥嘟嘟,瘦瘪瘪 水汪汪 高鼻梁 丹凤眼 桃花脸
祖国山河
大好河山,山河壮丽,美不胜收,风光旖旎 ,河清海晏,锦绣河山,江山如画,幅员辽阔........
性格
开朗、大方、主动、外向、俏皮 敏捷 乐观 调皮 爽脆 爽朗 豪爽 正直 直率 直爽 干脆 直言 爽直 刚直 憨直 率直 耿直
公正 公道 公平 公允 正派 爽快 简捷 开阔 豁达 明朗 率真
真诚 热诚 至诚 赤诚 诚挚 恳切 纯真 率直 坦率 笃实 热忱 热诚 热心 好客 客气 殷勤 和气 和蔼
和善 和婉 和悦 和易 亲切 过谦 谦卑 谦恭 谦和 谦让 谦虚 谦逊 虚心 自谦
强硬 强悍 强劲 坚决 坚信 坚定 坚韧 坚实 坚毅 坚贞 中坚 毅力 骠悍 勇敢 勇猛 刚毅 骠悍 决断
果敢 果决 坚毅 坚强 坚忍 决然 毅然 定弦 断然 泼辣 断腕 断行 决意 决计 主意 作意 锐意
干脆 爽快 果断
开朗大方,性格活泼,乐天达观 成熟稳重 温柔体贴 活泼可爱 外向开朗
聪明伶俐 善解人意 风趣幽默 思想开放
小心谨慎 正义正直 处事洒脱 实事求是 务实实际 慢条斯理 诚实坦白 外向开畅 心肠仁慈 伶俐
机灵 善解人意 幽默诙谐 思惟开放 积极朝上进步 当心慎重 安分守纪 热心助人 快言快语 精明强
干 冥顽不灵 足智多谋 夜郎自豪 深藏若虚 横冲直撞 刚肠嫉恶 落拓不羁 心直口快 心浮气躁.一视
同仁 一清二白 大义灭亲 大公无私 义无反顾 正气凛然 正直无私 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 冰清玉洁 克
己奉公 严于律己 两袖清风 忍辱负重 奉公守法 表里如一 斩钉截铁 忠心耿耿 忠贞不渝 贫贱不移
乐天达观 成熟稳重 幼稚调皮 温柔体贴
活泼可爱 内向害羞 外向开朗 心地善良
聪明伶俐 善解人意 风趣幽默 思想开放 积极进取
正义正直
处事洒脱
淡泊名利 瞻前顾后 热心助人
描写美好春光:鸟语花香、春暖花开、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风轻拂、春光明媚、春色满园、
桃红柳绿、春意盎然、春华秋实、春风化雨 描写秋天美景:秋色宜人、秋风送爽、硕果累累、
燕过留声、天朗气清、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万花凋谢、天高云淡、落叶沙沙、
冬天美景: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数九寒冬、白雪皑皑、寒冬腊梅、三九严寒、千里冰封、滴水
成冰
来自历史故事:三顾茅庐、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一鸣惊人、铁杵成针、望梅止渴、
凿壁偷光、四面楚歌、精忠报国、手不释卷、悬梁刺股
来自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守株待兔、老
马识途、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掩耳盗
铃、七嘴八舌、八面玲珑、九霄云外、
十拿九稳、百花齐放、千言万语、万象更新
含植物成语:望梅止渴、瓜田李下、投桃报李、花枝
招展、花红柳绿 含动物成语:对牛弹琴、虎头蛇尾、马到成功、亡羊补牢、单枪匹马
(带有“马”的词语: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龙马精神、马失前蹄、指鹿为马、一马当先)
(带有“鸡”的词语:闻鸡起舞、雄鸡报晓、鹤立鸡群、杀鸡取卵、鸡犬不宁、鸡飞蛋打、鸡毛蒜皮)
(带有“牛”的成语:九牛一毛、牛头马面、牛鬼蛇神、牛毛细雨、初生牛犊不怕虎)
(含“龙”“虎”的成语: 龙潭虎穴、来龙去脉、虎头蛇尾、龙腾虎跃) 包含人体器官:语重心长、
明目张胆、赤胆忠心、刻骨铭心、触目惊心、头重脚轻、指手画脚、愁眉苦脸、目瞪口呆、张口
结舌、交头接耳、面黄肌瘦、眼明手快、眼高手低、昂首挺胸、心灵手巧、摩拳擦掌、摩肩接踵
表示“想”的成语:左思右想、深思熟虑、苦思冥想、胡思乱想、痴心妄想、静思默想、绞尽脑汁
表示时间成语:一刻千金、夜以继日、日新月异、长年累月、三年五载 表示方向成语:前赴后
继、里应外合、南辕北辙、左顾右盼、东奔西走
表示关心帮助:助人为乐、无微不至、体贴入微、抑强扶弱、急公好义 表示团结合作:万众一
心、众志成城、志同道合、和衷共济、生死相依、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生死相依、齐心协力、
同心同德 表示取得胜利:马到成功、胜券在握、旗开得胜、直捣黄龙、成竹在胸 表示知识渊
博:博大精深、博学多才、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博闻强识
表示学习刻苦认真:全神贯注、十年
寒窗、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聚精会神、刻苦钻研、争分夺秒、精益求精 表示服
饰:衣冠楚楚、素净淡雅、花里胡哨、衣衫褴褛、西装革履 表示工作态度:埋头苦干、通宵达
旦、废寝忘食、只争朝夕、自强不息、笨鸟先飞、争分夺秒、不甘示弱、披荆斩棘、勤学好问、
发奋图强、孜孜不倦
表示悔过自新、勇于认错:翻然悔悟、迷途知返、改恶从善、浪子回头、洗
心革面、弃旧图新、回头是岸 形容天气很热:汗流浃背、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挥汗如雨、烈
日炎炎、暑气逼人、大汗淋漓、热不可耐 比喻事情不可能或难实现:纸上谈兵、孤掌难鸣、强
人所难、痴心妄想 比喻威力极大:排山倒海、一泻千里、雷霆万钧、震天动地、气壮山河、锐不
可当、震耳欲聋、如履平地、惊心动魄、势如破竹、气贯长虹、万马奔腾 比喻人的力量大:人定
胜天、旋乾转坤、人多势众 表示人的才能、本领非常突出:多才多艺、炉火纯青、笔走龙蛇、
一气呵成、生花妙笔、无所不通 形容人说话或谈论:头头是道、信口开河、巧舌如簧、口若悬
河、侃侃而谈、老生常谈、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滔滔不绝、伶牙俐齿、出口成章、语惊四座、
妙语连珠、 描写人多场面:门庭若市、比肩继踵、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座无虚
席、高朋满座、济济一堂、川流不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表示数量多的成语:不胜
枚举、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成群结队、人山人海、琳琅满目、车水马龙、铺天盖
地、
动作
眉弄眼;横冲直撞;蹑手蹑脚;鬼鬼祟祟;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落荒而逃;鱼贯而入;争先恐后;张牙舞爪
神态
孜孜不倦 专心致志 神情专注
天气
万里无云、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乌云盖顶、电闪雷鸣、风和日丽
花园
芬芳扑鼻、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簇锦团花
心理
欣喜若狂 心灰意冷 心灰意懒 回心转意
灰心丧气 喜从天降 心旷神怡 怒气冲天
怒气冲冲 怒气攻心 怨声载道 杞人忧天
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
呼....找得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