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有天气预报吗
2.电视广告媒体的发展趋势
3.气象日宣传标语口号
4.现在有天气预报,古人是如何看天气的?
5.日本的关东和关西地区分别指什么?
6.世界气象日活动宣传标语
古代有天气预报吗
古代有天气预报。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气象观测的记录。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卜辞中就有天文、气象、预测天气的记载。
到了宋代,随着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气象方面的观测活动更加丰富,观测方式也多样化。下面来说说宋代的天气预报。
1、报晓人,专门的天气预报员。
在宋代,大城市里的报晓者,就担负着报告天气的任务,市民每天早晨起床,就能“收听”到报晓人带来的当日气象服务。
根据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的记载,每天清晨四更前后,当杭州城周边的寺观开始鸣钟之时,寺观中的行者头陀就会沿街报晓兼报告天气。
若晴则说“天色晴明”,阴则说“天色阴晦”,雨则说“雨”。其报告的方式主要是寺观庵舍的行者头陀在划定好的区域内,沿街敲打铁板或木鱼,口头报告天气,为上朝的官员、宿卫的士兵以及市民服务。
当时对报晓人可能有较为严格的约束,即使是风雨霜雪等恶劣天气里,报晓人也不敢有一日停歇。
2、专门的气象预报机构
宋代气象预报分为朝廷、军队和民间等系统。朝廷的气象预报主要由太史局、翰林天文院两个机构负责。两套机构并存,互相验证,确保准确。
太史局中,具体观察天象、气象的是崇天台,又称禁台。翰林天文院也有精密高端的设备,宋史记载 “置浑仪于翰林天文院之候台。”而且有专职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培养的学生都是本院的后备专家。其学生不乏颇有成就者,典型如史序:“史序字正伦,京兆人。善推步历算,太平兴国中,补司天学生。太宗亲较试,擢为主簿。稍迁监丞,赐绯鱼,隶翰林天文院。雍熙二年,廷试中选者二十六人,而序为之首,命知算造,又知监事。”
军队另有一套气象预报,《武经总要》中的《天地日月星辰风云气候之式占候诀》5 卷,就是古代军事气象的汇总。
对一时一地社会生产、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民间单纯、实用的气象预报。在前代丰厚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宋人已经掌握运用气象的基本规律,按当地具体情况预测天气,为农业、手工业生产、商业及出行、船舶航行提供了依据。
这些经验,多凝聚为谚语,可称之为气象谚语,既有短期,更多中长期气象预报,表现出一个季度或一年的气象变化规律。正是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大大普及了民众 的气象知识和气象预报经验。
3、专门的气象预报图书
宋人的气象预报无疑是建立在前代总结的基础之上,有关气象及预报的图书。
除了王安礼等重修的北周庾季才《灵台秘苑》15 卷号称古代占候四大著作以及前言邢昺的《耒耜岁占》 外,南宋学者郑樵也曾系统地列出《占候风雨赋》《云气图》《气象图》等气象典籍目录17个。
《宋史》收录《云气测候赋》和《占候云赋式》等气象典籍目录26个。占候文献之多,足以说明当时占候术的兴盛。
4、准确的预报结果
历代积累的经验、技术和精密的设备,使宋代气象预报颇有成绩,有时相当准确。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公元1076年某一县城发生龙卷风的情况,是东亚关于龙卷风方面的最早记录,他阐述了彩虹形成的原因,记载了“球形闪电”。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十二月七日,太史局预报两天后有降雪,果然到了九日,一场大雪如期而至:“二年十二月丙 辰,大雨雪。前二日,太史言:月有苍白晕,西有黑气丈余,占云雨雪之象也。至是果验。 ”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四月六日,一场大约八级大风自西北袭来,刮的昏天黑地。“大风起西北,飞砂折木,昼晦数刻,命中使诣宫观建道场禳之”。显然是场沙尘暴。
这场大风早有预报。“四年二月,月犯箕。占曰:有大风。其年四月,西北大风起,飞沙折木,昼晦数刻。”根据天文变化,提前两个月预报一场大风,难能可贵。
电视广告媒体的发展趋势
一.央视与省级卫星台的潜在竞争;
一)央视广告额绝对额上升,相对额下降。
央视广告收入从1998年41亿起,一路攀升,到2000年达到53.6亿,2002年达到64.5亿,到2004年,突破了80亿大关,比2003年净增10.0143亿,2005年达到86亿。
2006年11月18日,中央电视台2007年黄金资源(CCTV-1《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焦点访谈》)广告招标以总额67.9562亿元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是在2006年58.69亿元的高基数上净增9.2586亿元,增长了15.77%。
虽然央视广告总量持续上扬,但由于省级卫视近年来步步紧逼,增长势头已大不如前,央视广告收入在全国电视广告收入中的比例成逐年下滑的趋势。
湖南卫视2008年广告收入铁定超过15亿元,2009年预期收入是18个亿。”
1.新闻类
新闻节目一直是央视的立台之本。
然而随着省级卫视近年来的扩张和民生新闻的兴起,央视在电视新闻领域的霸主地位正在动摇。
2004年,在全国新闻类节目收视市场中,省级卫视频道和省级非上星频道的市场份额合计为31.8%,中央级频道的市场份额为53.1%。
2005年, 省级卫视频道和省级非上星频道的市场份额上升为34%,中央级频道的市场份额则下降到48%,下降了5个百分点。
以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为例,2003年6月该频道18:30-19:30时段的平均收视率不到1%,中央电视台这个时段的平均收视率基本在15%以上;
2003年7月经济生活频道在18:30-19:30推出《第一时间》节目,在合肥的平均收视率达到26%,年广告收入突破5000万元人民币,而中央电视台在合肥的平均收视率则下降到8%左右。
在上海电视市场,上海本地电视台不断加强新闻节目,抢占了当地72.4%新闻/时事节目的收视份额,中央台只占有22.9%的收视份额。
在苏州市场,苏州电视台旗下5个频道全天的市场总份额达到43%,而在晚间18:30-22:30的黄金时段,其市场份额高达53%。而央视在苏州本地的市场份额只有25%左右。
2.电视剧类
2003年以前,央视在电视剧市场所占份额并不理想,电视剧对央视收视时长的贡献比不到14%。
“剧场化”战略
经过2003年5月、2004年9月央视对一套节目进行改版,以“剧场化”作为央视调整的主要方向,大幅度扩充电视剧播放时间。
改版后的央视一套,每天开设四大剧场,晚间黄金时间的电视剧场也由原来每天一集增加到两集。
2005年5月,中央电视台八套将晚间黄金剧场扩充为三集连播,上午剧场扩充为六集连播,使得许多大剧、精品剧等优质电视剧资源向央视集中。
央视按照从“频道专业化”到“频道品牌化”的运营思路,打造全天八档剧场和频道整体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品牌价值,确立在电视剧收视竞争中的第一品牌地位。
到2006年,央视16个频道中,有6个频道播放时间长度不等的电视剧。
“独播剧”战略
2005年3月,央视开始谋划“独播剧”战略。同年10月,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独播剧《宝莲灯》。
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的数据,《宝莲灯》在全国范围内的平均收视率达到了5.43%,占该时段收视份额的14.6%。播出期间,CCTV-8全天整体收视份额超过10%,创造了历史记录。
2005年,央视在一套播出央视第二部独播剧《京华烟云》,全剧平均收视率达8.21%,占同时段21.0%的收视份额,最高单集收视率更是高达12.6%,并带动央视的整体收视份额连续三周维持在36%以上的高位。
2006年春节过后央视综合频道推出央视第三部独播剧《乔家大院》,全剧以7.83%的平均收视率,占据同时段收视市场18.7%的份额。
独播剧”战略:将精品资源聚拢旗下,实则是一种“强者恒强、强者通吃”的做法,将大大挤压弱小者的生存空间。
2005年在电视剧争夺方面,央视购买电视剧的费用高达7亿元,如央视购买《京华烟云》的独播价为每集73万元,总计3500万元,比普通的剧集高出好几倍;
部分实力较强的省级卫视的电视剧投入也在1亿元以上。
2006年,安徽和浙江两家卫视购买电视剧的费用对外宣称都高达2亿元以上。
资金投入的高门槛将相对弱势的电视台排除在“独播剧”市场之外。
随着“独播剧”战略的发展,不堪成本重负的部分地方卫视将进一步丧失收视空间,而地方电视频道在电视剧市场生存和壮大的可能性甚微,电视剧竞争将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独播剧”战略并非战无不胜的通关法宝。
2006年,浙江卫视以每集80万元、总价3200万元的高价,抢购古装大剧《争霸传奇》的全国独播权,大有赶超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的企图。但AC尼尔森的数据表明,《争霸传奇》在首播期间,杭城地区收视率仅为1.6%,其他地区的收视率更是低于1.0%。
如此低迷的收视状况与每天160万元的成本压力形成鲜明对比,浙江卫视成为中国“独播剧”战略的第一个牺牲品。
湖南卫视和安徽卫视这些强势媒体,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对独播剧进行互换共享,降低独播剧风险 。
如安徽卫视8月中旬播出的台湾偶像剧《天国的嫁衣》就是湖南卫视让出的卫视首播权。
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巩固双方在地方卫视的领先优势,对央视构成更具威胁的挑战。同时,互换资源有利于两家电视台减少成本,丰富剧源,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
(二)省级卫视崛起
跨区域出击,将区域、全国甚至全球作为了自己拓展市场的目标地。
以央视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不断向央视的弱点或盲点发动侧翼进攻。
据央视-索福瑞的数据显示,2006年1-7月,湖南卫视收视份额为2.58%,在全国所有卫星频道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央视一套、五套,在省级卫视排名中,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安徽卫视排名第二,份额为1.27%,只有湖南卫视的一半,位列第三的是北京卫视,份额为1.05%。
2006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广告总收入有望在去年33亿元的基础上再增长10%,而湖南广电集团的目标是在年内实现广告收入13亿元。
1.湖南卫视——“走出去” 战略
2003年“湖南卫视”改称呼号为“中国湖南卫视”,力图实现“全国收视、全国覆盖、全国品牌、全国影响”,争夺“全国市场”。
从2003年开始,湖南卫视每年都展开全国媒介推广会,推广重点逐渐从全国省级卫视所在地聚焦为京广沪。
2004年湖南卫视开创国内电视媒体之先河,赴香港举行2005推介会,把广告经营目标扩展到了经济活跃的香港众多企业。包括京都念慈庵在内的数家香港企业已经加入湖南卫视广告赞助商行列。香港投资推广署、香港总商会更主动延揽湖南卫视在港入户。
2006年,湖南卫视的推广版图扩至中国台湾地区。
2.东方卫视——新闻定位
东方卫视2003年开播后,凭借SMG的实力新闻立台,每天17档新闻,7个小时新闻播出量,不仅对上海新闻,对全国新闻、国际新闻也全力拼抢,进行了不少新闻直播,制作了不少深度报道,成为省级卫视中第一家走新闻定位并小有成就的电视媒体。
2006年,东方卫视在SMG进行资源整合后,又开始在节目上发力,《加油!好男儿》、《我型我SHOW》、《舞林大会》成为东方卫视走向全国节目市场的三张“名片”。
3.安徽卫视 ——“剧行天下”
安徽卫视2006年斥资2亿元,加大对全国名编、名导、名演的电视剧购买力度,尤其是加大全国独播剧、独家引进剧、以及全国独家上星版权剧的引进力度。
在晚间黄金时段的《第一剧场》安排了100%的全国首轮上星剧,同时白天剧场也安排了高比例的新剧。
先后推出《倚天屠龙记》、《我的野蛮婆婆》、《王子变青蛙》等独播剧,其中《我的野蛮婆婆》和《王子变青蛙》在次黄金档播出,实现同时段收视率翻番,在暑期收视市场的争夺中拔得头筹。
(三)城市台和省级非上星频道受到冲击
央视、省级卫视、城市台三级格局中,城市台曾经被广泛看好,它的接近性和地域性是卫视频道无法比拟的。
但伴随着央视和省级卫视的高歌猛进,曾被大家看好的城市台却逐渐边缘化和衰落。
“先地方后中央”的交易、发行模式,无形中使城市台占得先机。
2004年电视连续剧的市场占有份额在城市台所有电视节目中占40%以上,因为不少热门剧集的首播权都卖给了全国城市电视台协作体。
从2006年开始央视将许多优秀剧目归 己所有,不再将优秀剧集的二轮播放权卖给地方台,使城市台可供播放的优秀电视剧资源减少。
对电视剧集独播权的抢夺,导致市场电视剧价格飙升,城市台购片成本相应提高。
城市台如今唯一的优势仅保持在民生新闻上 。
二v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决定了中国媒体发展的区域化,而中国电视广告也因此呈现出区域化的不平衡状态。
据广电总局2004年数据显示,从电视台广告收入总量上看东、中、西部呈明显的阶梯分布。东部地区占全国省级电视台广告收入的58%,中部地区占27%,西部地区占15%。
1.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地域经济铸就强势媒体
(1)京津冀经济区内拥有1.2亿消费群体,市场容量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是中国市场容量最大的地区之一。
2)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都是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对高端产品的接受能力都很强。庞大的广告市场为媒体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
2.中等发达地区卫视
与三大经济圈相比,中西部地区包括湖南、安徽、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属于经济相对不发达,也无政治优势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电视媒体大体分为三类,凡勇于突破者皆志存高远,保守平淡者则画地为牢。
(1)勇敢的挑战者
一类是以湖南卫视、安徽卫视为代表的先行者。
湖南卫视通过节目红遍中国,安徽卫视通过影视剧引人注目。
与广大内陆地区的电视台相比,湖南卫视与安徽卫视的成功,可以说缔造了区域经济决定广告收入的悖论。
(2)成功的追随者
2005年8月,重庆卫视重新定位,由原来的“中国公信特色频道”改为“麻辣中国故事频道”,2005年重庆卫视的广告投放额检测数据也一跃进入前五位。
重庆卫视的优异表现使得重庆电视台成为中国电视媒体中的活跃分子。
广西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2003年GDP排全国第16名),广西卫视2004年初定位为中国第一女性特色卫星频道。
弱弱联合——甘肃卫视与贵州卫视
2007年9月下旬,贵州台和甘肃台合资组建的智诚同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智诚同辉)即将在兰州挂牌成立,这家由贵州台控股51%的企业将主要负责甘肃台两个频道(甘肃卫视频道和甘肃文化影视频道)新闻以外的内容及经营,包括广告经营、电视剧购买和推广工作
甘肃卫视与贵州卫视顺利合作的原因:
一、贵州卫视今年新推出的节目《中国农民工》。
二、经济利益的驱动。
气象日宣传标语口号
1、 利用气球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资质证的.单位施放的气球。
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3、 粮草未动,气象先行。
4、 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5、 埋头苦干做气象,安全建设有保障。
6、 极地气象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7、 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8、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9、 加强防雷知识教育,提高雷电防护意识。
10、 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11、 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12、 加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13、 提倡简朴的生活文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4、 准确预报天气与气候变化,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5、 加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16、 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17、 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18、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21日正式宣布生效,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
19、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20、 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保护气候!
21、 科技让天气服务人类!
22、 我们也能人定胜天!
23、 普及气象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4、 人工影响天气利国利民。
25、 加强应急管理,服务国计民生。
26、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27、 加强防雷知识教育,提高雷电防护意识。
28、 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29、 科技让天气服务人类。
30、 普及三防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
31、 加强应急管理,服务国计民生。
32、 人工影响天气利国利民。
33、 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34、 健全雷电检测制度,杜绝雷电灾害隐患。
35、 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36、 天气尽在掌握之中!
37、 加强应急管理,服务国计民生。
38、 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39、 健全雷电检测制度,杜绝雷电灾害隐患。
40、 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发布。
41、 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保护气候。
42、 科技让天气服务人类。
43、 利用气球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资质证的单位施放的气球。
4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45、 粮草未动,气象先行。
46、 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47、 埋头苦干做气象,安全建设有保障。
48、 普及气象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49、 普及三防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
50、 加强对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51、 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52、 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53、 提倡简朴的生活文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54、 准确预报天气与气候变化,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55、 加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56、 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57、 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58、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21日正式宣布生效,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
59、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60、 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保护气候!
61、 普及气象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62、 普及三防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
63、 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发布。
64、 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保护气候。
65、 人工影响天气利国利民。
66、 加强防雷知识教育,提高雷电防护意识。
67、 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68、 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69、 加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70、 加强应急管理,服务国计民生。
71、 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72、 健全雷电检测制度,杜绝雷电灾害隐患。
现在有天气预报,古人是如何看天气的?
古人看云识天气。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暖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下雨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2、炮台云,雨淋淋:
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3、云交云,雨淋淋:
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4、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5、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这里所指的云,是低压区里的低云。低压是自西向东的(实际上往往是自西南向东北移动)。云往西,说明该地处于低压前部,本地将因低压移来而降雨;云往东,说明低压已经移过本地,本地处于低压后部,天气即将转晴,转晴之前常常要刮一阵风。
6、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7、云往东,车马通; 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8、棉花云,雨快临:
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9、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指阴雨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露出一块蓝天,称“天开锁”。这说明本地已处在阴雨天气系统后部,随着阴雨系统东移,本地将雨止云消,天气转好。
10、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正在移来,将要下雨。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百度百科-看云识天气
日本的关东和关西地区分别指什么?
「关东」和「关西」的说法是我们日本人常用的分辨地区的一种表达方式,可是进一步思考的话,只能说这种说法提及的地区范围是十分嗳昧的。
这种说法明确显示的概念是「关东」和「关西」中的「关」字所表示的分界线。「关」是指「关卡」,具体地说在东西日本之间对来往行人进行检查的关卡有三处:东海道铃鹿(Suzuka,三重县)、北陆道不破(Fuwa,岐阜县)和东山道爱发(Arachi,福井县)。三处关卡以东叫「关东」,以西叫「关西」。据说这种说法始于十二世纪。后来,不知何时划分东西的标志又将这三处关卡改为以京都、大津(滋贺县)之间的逢坂(Osaka)关卡为基准了。
但是,从过去一直以京都为中心的日本历史来看,关卡是为保卫都城而设的,所以把京都一侧叫做「关内」,把外侧叫做「关外」似乎更为合适。原来并没有「关西」的说法,京都一带被称为「畿内」,因为「畿」就是「都」的意思。再扩大范围,那一片地区就称为「近畿」。这个名称沿袭到今天。进入镰仓时代以后,掌权者离开了京都,人们开始有了京都在西边的意识,于是「关西」的说法应运而生。
如上所述,关于「关东」和「关西」的分界,虽然资料很少,但是有可以进行说明的根据。不过,只是单纯地这样考虑问题的话,那么就会认为「关西」就是指西日本,「关东」是指东日本。可是实际上绝大多数日本人并不这样想。
很有意思的是:现在日本的行政区划有「关东」这个词,基本上不用「关西」这个词。行政区划的「关东」是指东京都、神奈川县、崎玉县、千叶县、茨城县、群马县、栃木县、共为一都六县。行政区划把以京都、大阪为中心的地区称为「近畿」,包括大阪府、京都府、滋贺县、奈良县、和歌山县、兵库县,共为两府四县(有时把三重县也包括在内,为两府五县)。至于「关西」的含义,则难以设定如此明确的范围。
不过,作为一个区域的名称,「关西」比「近畿」用得更多。例如:大阪口音、京都口音、奈良口音、和歌山口音等彼此还有不同之处,可是作为同一个系统的方言,都被称为「关西口音」。与此相对的是,没有「关东口音」的说法。此外,在对住在东京一带的人和住在大阪一带的人的性格和气质等进行比较时,人们常用「关西人」这个词,但是基本上不用「关东人」这个词,而是说「东京人」。两个区域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公司和法人组织等,经常可以看到「关西电力公司」、「关西电视台」、「关西国际机场」等名称,可是很少看到「关东○○」的名称,大都称为「东京○○」。
从两地居民的自我意识来看也很有意思。近畿区域的两府四县居民通常自称为「关西人」;而关东区域的一都六县的居民基本上不自称为「关东人」。
最后,谈谈可称为「缓冲地带」的「微妙」的区域。
一都六县的居民不但不自称为「关东人」,而且也不认为自己应该属于哪个地区。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暂且把这一都六县看做是「纯关东」吧。微妙的是山梨县和静冈县伊豆地方。地图上标明这两个县属「中部地方」。如果再仔细分的话,山梨县与新潟县、长野县同为「甲信越地方」;而静冈县则被认为是「东海地方」,与关东有区别。可是,从行政管理上加以区分的话,山梨县和伊豆地方由于离东京较近,在东京上班族的交通圈之内,像是东京的郊区一样,因而有时被看做是包含在关东区域之内,这两个地方的居民有时自认为是「关东人」。另一方面,位于关东区域以北的邻县|福岛县居民自认为属「东北地方」,因此不能称为「缓冲地带」。
在关西,微妙的地区是三重县和冈山县。在地图上三重县属「近畿地方」,可是从当地的生活来看,基本上是爱知县名古屋生活圈的一部分。平常所说的「东海地方」,当然包括三重县在内。但是从方言和生活习惯等来看,与关西有很多共同点。在某些方面与爱知县有很大的不同。随着铁道和公路的发达,三重县与周围地区的密切往来开始从近畿转移到东海。可以说原来三重县就是「关西」的一个成员。NHK大阪广播电视台播放近畿地区的天气预报时,把靠东边的三重县也包括进去了。另外,冈山县不论在地图上还是行政区划上,都属于「中国地方」。在我教过和正在教的学生当中有来自冈山县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当然不能说绝大多数)表示:「把我们当作关西人也没什幺。」这使人感到他们至少没有把自己的县份看做和广岛县同属一个区域。当然冈山县不能说是「京都、大阪、神户」上班交通圈内的县份,当然离得不算太远。也许该县居民出于憧憬大城市的心理而对关西抱有亲近感。
世界气象日活动宣传标语
1、 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发布。
2、 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保护气候。
3、 科技让天气服务人类。
4、 利用气球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资质证的单位施放的气球。
5、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6、 粮草未动,气象先行。
7、 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8、 天气尽在掌握之中。
9、 完善气象应急预警机制,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
10、 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11、 我们也能人定胜天。
12、 无施放气球资质证的单位不得从事施放气球活动。
13、 学习气象应急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14、 加强对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15、 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16、 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17、 提倡简朴的生活文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8、 准确预报天气与气候变化,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9、 加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20、 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21、 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22、 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3、 依法防雷,违法必究。
24、 依法加强我市防雷减灾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雷减灾意识。
25、 应急知识进万家,科学预防你我他。
26、 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
27、 预警先导、政府组织、部门联动、社会响应。
28、 掌握应急基本技能,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29、 准确预报天气与气候变化,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0、 埋头苦干做气象,安全建设有保障。
31、 普及气象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32、 普及三防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
33、 人工影响天气利国利民。
34、 加强防雷知识教育,提高雷电防护意识。
35、 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36、 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37、 加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38、 加强应急管理,服务国计民生。
39、 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40、 健全雷电检测制度,杜绝雷电灾害隐患。
41、 防护雷电莫侥幸,生命安全需重视。
42、 防雷减灾,利国利民。
43、 防汛防台责任重于泰山,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44、 防灾减灾,预警先行。
45、 防灾减灾,重在预防。
46、 防灾减灾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7、 公民、法人有保护防汛防台抗旱设施的义务。
48、 关注民生、关注气象、关注气候变化。
49、 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50、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51、 极地气象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52、 加大气象科普宣传,提高灾害应急能力。
53、 加快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54、 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55、 加强对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56、 加强防雷安全管理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57、 加强极地气象研究,促进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58、 科技让天气服务人类。
59、 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发布。
60、 粮草未动,气象先行。
61、 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保护气候。
62、 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63、 利用气球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资质证的单位施放的气球。
64、 全民行动起来,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而保护气候。
65、 利用气球开展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资质证的单位施放的气球。
66、 加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67、 普及气象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68、 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发布。
69、 健全雷电检测制度,杜绝雷电灾害隐患。
70、 粮草未动,气象先行。
71、 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72、 加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评估与综合利用。
73、 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74、 埋头苦干做气象,安全建设有保障。
75、 普及气象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76、 人工影响天气利国利民。
77、 加强应急管理,服务国计民生。
78、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于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79、 加强防雷知识教育,提高雷电防护意识。
80、 减缓、遏止气候变化,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81、 科技让天气服务人类。
82、 普及三防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
83、 加强应急管理,服务国计民生。
84、 人工影响天气利国利民。
85、 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
86、 健全雷电检测制度,杜绝雷电灾害隐患。